警惕美麗陷阱!消費者需認準醫美機構資質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美容消費市場也在蓬勃發展。新氧數據顏究院與搜揚美商研究院聯合發佈的《2022中國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近五年來,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9年後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但年複合增長率仍保持在15%以上且高於全球。2022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接近2300億元,預計2023年可達到2354萬人。

然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商家通過助長容貌焦慮情緒蔓延,誤導消費者,讓其忽視醫療美容行業潛藏的風險,甚至催生了無證經營、虛假宣傳、違規操作、誘導貸款等一系列行業亂象。

黑貓大數據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在黑貓投訴平臺,自2018年起醫美行業的投訴整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中2022年醫美行業相關投訴7800餘件,從用戶年齡來看,醫美行業投訴用戶主要是90後、95後及00後,其中20~30歲用戶佔比超過60%。

去年4月,“女子花近8萬元整容整出9級傷殘”話題登上熱搜,閱讀量超2億。據悉,方女士等7人在北京一傢俬立醫美診所進行了雙眼皮修復、去眼袋等手術。然而整容變成了毀容,有4人甚至還落下九級傷殘。法院一審認爲,醫美診所存在欺詐行爲,7人分別獲賠29萬餘元至80萬餘元不等。

整容反被毀容的案例不勝枚舉,但美麗陷阱遠不止如此。隨着整容年輕化,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大學生走進醫美市場,但其中一些人卻邁入了不法商家趁機設下的“美容貸”圈套。

一些美容機構進行免費無息等虛假或者誤導性的宣傳,很多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之下辦理了貸款,而當他們發現自己被貸款時,已經背上徵信債務。據黑貓大數據中心數據統計,2022年黑貓投訴平臺涉及醫美貸問題投訴1400餘件,佔醫美行業投訴約20%。

隨着醫美普及度的提高,近年來,家用醫療美容設備市場也愈發火熱。去年618購物節,某平臺射頻美容儀成交額同比增長5倍,多款品牌家用美容儀月銷量上萬。但家用美容儀市場也存在產品虛假宣傳、質量問題等現象。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美容儀”的相關投訴有1700餘條,消費者反饋使用美容儀後出現產品質量瑕疵,使用時漏電,臉部被燙傷、使用後面部出現凹陷等情況。

面對市場亂象,去年9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商務部等11部門聯合行動,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祕書長唐健盛表示,醫美是推動消費升級的重要賽道之一,隨着產業規模和消費者數量快速增長,醫美消費者權益保護應得到重視與加強。“上海市消保委希望,與行業組織、頭部企業共同攜手,着力提升醫美消費者的知情權保護水平。讓消費者知道如何選擇安全的產品、如何保護自身的權益,打破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象。”

中消協呼籲有關部門持續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行業協會及消協組織等應當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消費,醫療美容機構應主動落實主體責任,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服務品質,多方合力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消費者自身也需更加警醒,看準是否“三正規”齊全,即正規醫院、正規醫生、正規產品。中消協提醒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正確選擇醫美機構,審慎作出醫美決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