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淨利雙降 中國中免進退維谷

3月30日,中國旅遊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免”)發佈2022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中國中免遭遇三年來首次營收淨利雙降,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中國中免持續擴張的步伐,通過開店佈局、參與增資等方式,其免稅版圖將進一步拓寬。但隨着出境遊的重啓,中國中免的免稅業務難免會受到境外目的地的分流。一邊業績下滑,一邊業務面臨分流,中國中免應該如何應對內憂與外患?

三年來首次雙降

據財報,報告期內,中國中免實現營業總收入544.33億元,同比下降19.5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0.3億元,同比下降47.89%。而這也是中國中免三年來首次年度營收淨利雙降。針對業績下降原因,記者聯繫到中國中免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需聯繫投資者關係部門詢問。

具體從主營業務來看,報告期內,免稅商品銷售營業收入爲260.32億元,同比下降39.37%;營業成本爲157.73億元,同比下降40.92%。下降原因主要是報告期內公司線下業務受到較大沖擊導致免稅商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並相應帶動營業成本下降所致。

針對未來一年的計劃,中國中免方面表示,2023年的主要任務包括按計劃推進海口國際免稅城項目其他地塊、三亞國際免稅城一期2號地以及三亞國際免稅城三期項目建設等。

競爭承壓堅持拓“疆”

雖然業績有所下滑,但這彷彿並沒有妨礙中國中免的野心,其仍在持續擴張自身的免稅版圖。

前不久,中國中免發佈公告,擬以非公開協議方式出資12.28億元參與中國出國人員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出服”)的增資。本次交易完成後,中國中免將持有中出服49%的股權。在參與其他免稅公司增資的同時,中國中免也不忘向自身“輸血”。同日,中國中免擬間接向中免集團(海南)運營總部增資2.46億元。一時間,中國中免進一步在資本市場“穩住雙腳”。

一方面參與增資,另一方面在不斷佈局門店,中國中免的野心顯露無疑。3月26日,隨着原在成都雙流機場運行的國際客運航班全部轉場至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運行,位於國際出發候機隔離區內的成都天府機場出境免稅店正式開業。

然而,不僅侷限於陸地,海上的免稅市場也少不了中國中免的佈局。去年底,中船嘉年華郵輪有限公司旗下愛達郵輪將首艘國產大型郵輪船上免稅店的獨家經營權交由中免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中免郵輪。可見,中國中免的擴張速度不容小覷。

境外分流仍面挑戰

出境遊的重啓,也給中國中免帶來新的挑戰。

“中國遊客出境旅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到境外購買包括紀念品、奢侈品、化妝品等商品。”在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看來,“目前,國內免稅商店的商業網絡還在建設之中,隨着出境遊的重啓,會對中國中免乃至國內免稅市場造成一定的分流。”

一位科技公司的運營總監王曉曉告訴記者:“前幾年,我經常到境外出差、旅遊,每次去基本都要買一些免稅商品,自己買的同時也會順便幫朋友們帶。但是最近兩年出境機會較少,所以纔會選擇到三亞免稅店購買一些化妝品。”

據《全球旅報》報道,瑞士免稅零售商Dufry發佈2022年三季度業績數據,銷售額達21.2億瑞士法郎,並預計2022年營業額將大幅增長至66億-67億瑞士法郎。國際免稅巨頭的業績增長也給中國中免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不過,入境遊客到中國來購買免稅商品也是我國免稅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包括中國中免在內,各免稅企業要充分做好迎接入境遊客的準備,針對他們的購物需求準備相應的免稅商品是接下來的業務重點。”王興斌談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