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文化融合創新的魅力——從《詠春》看舞劇精品創作

“3月18日長沙梅溪湖場,謝幕五次,全場起立,掌聲雷動!”近日,舞劇《詠春》2023年全國巡演已從深圳啓航,走過長沙、東莞、珠海,並將於4月7日至9日登陸國家大劇院。

舞劇《詠春》帶着濃濃的嶺南風味從深圳走來,從三個月前嗶哩嗶哩網站跨年晚會“精華版”節目演出獲得2億次觀看和400多萬點贊,到巡演所到之處皆是好評如潮、反響熱烈,顯示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創新迸發出的巨大魅力和精神感召。

“我們現在太需要這種往前衝的力量了”

開篇,老年燈光師打出一束溫暖的光,引發遙遠的回憶,“戲中戲”的故事由此徐徐展開——“戲外”,《詠春》劇組衆人懷抱夢想,在深圳拍攝葉問的故事,只爲追尋心中那一束光;“戲內”,葉問赴香港打拼,歷史風雲際會間,只爲讓詠春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武術傳揚四海。

隨着場景的旋轉交替,演員們行雲流水,氣勢如虹,詠春的祖訓在一幕幕間展現:

勤練習,技不離身;養正氣,戒濫紛爭;當處世,態度溫文;扶弱小,以武輔仁。

“我們中國人是非常勤勞、溫良恭謙的民族,武術能夠很好地展現這一點,比如勤奮、刻苦和技不離身等。”總編導韓真表示,傳統的武術精神能夠帶給人們力量,這部以武術爲題材的舞劇讓人們看到藝術從業者爲觀衆造夢的力量。“我們現在太需要這種往前衝的力量了。”韓真說。

具有200年曆史的詠春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文脈中重要的元素。創作前期,團隊曾在深圳以及周邊有過很長時間的採風。“我們發現,詠春在大灣區有着廣泛的羣衆基礎。葉問生於佛山,後來去了香港,是在灣區文化背景裏成長起來的人物,也是全劇的精神紐帶。”

在前期深入的調研中,團隊還發現,觀衆所熟知的很多“港片”,事實上是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灣區文化融合發展實際上早已有之,這也是本劇的“戲外”敘事所傳達的背景。

“雙線敘事的結構,不同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上。這與深港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編劇馮雙白說。

這樣的立意和敘事之下,劇場讓香港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深圳改革開放的開拓精神和當下大灣區包容、創新、奮鬥的精神跨越時空相互呼應,同頻共振。

“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吸取養分”

《詠春》是總編導韓真、周莉亞在近年來繼《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等“大熱”舞劇後的又一力作。如何讓舞劇走進羣衆、打動觀衆?又如何保持作品的高水準輸出?

“無論是古典舞還是武術,我們發現很多動作的原點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吸取養分的,對於很多內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周莉亞說,因此,創作團隊在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例如,在全劇最精彩的功夫對決橋段,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悉數登場,男主角先是打出一套詠春最基礎的拳法“小念頭”來應對南螳螂拳的挑戰。可別小看這一套手動身不動的拳法,體現的卻是詠春的精華理念:所謂念頭正,終身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

再比如爲了體現大灣區的本地文化,葉問離鄉赴港時貼身穿着的一襲“香雲紗”,象徵着葉問對家鄉的眷戀,也代表了母親的呼喚、妻子的溫柔。作爲大灣區羣衆近百年來所喜愛的傳統服飾面料,“香雲紗”作爲該劇的“雙非遺”元素之一,同樣暗喻着粵港澳文化的同氣連枝。

爲此,創作團隊在深圳找到了大量的香雲紗資料,並且與當地企業合作,特地定製了大量的香雲紗服飾。“我覺得用這樣一種傳承記憶的方式,能夠讓這個舞臺充滿了嶺南記憶。”服裝設計陽東霖說。

這些歷史悠久的文化元素在領銜主演深圳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張婭姝看來,正是深圳文化藝術需要發掘的一面。“我覺得深圳的文化現在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比如嶺南文化、科技等,只是需要我們文藝工作者去發現它的特性,用藝術的形式將它展現出來。”

“呈現一次最完美的舞臺體驗”

“在創作每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們是希望能夠創新的。這種新的嘗試可能會失敗,但我們必須走出這一步,朝光的方向奔跑。”韓真說,爲此,團隊成員付出了無數汗水和心血。

“想表現武術,演員們首先要卸掉全部的‘舞蹈範兒’。”韓真說,爲此所有的武術動作他們都請了專業的老師來指導,還專門到佛山、香港去學習,演員們從頭練習武術長達一年之久。

“那段18分鐘的對決,有幾百上千個動作要一氣呵成,無論對體力還是記憶力都是極大的考驗。”葉問飾演者常宏基感慨地說,每一次卡殼,大夥兒就要跟着再來一遍,但沒有人抱怨過。

“和舞蹈的鬆弛不同,武術的呼吸是很短促、很費力的,演員在舞臺上爲了不影響效果,只能在轉到道具板後面時喘口氣。”周莉亞說,有段時間演員們打招呼的方式都變成了競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有一天攝影老師叫住常宏基,驚訝地告訴他那段與南螳螂拳的對戰竟然在1秒鐘內做了8個動作。

“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內心的強大,不斷地否定自己、推翻自己。勇於自我否定,更強、更快、更好,這也是功夫的內涵。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給在座的觀衆呈現一次最完美的舞臺體驗。”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30日 09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