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功效宣傳不能“想說就說” 新規或引發市場洗牌

消炎、美白、修復牙結石……企業宣傳牙膏的功效不能再“想說就說”了。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牙膏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於今年12月1日開始實施。辦法首次點明瞭牙膏的定義、備案方法及功效評價的依據。業內人士表示,新規發佈後,牙膏市場的亂象將會得到規範,產品成本或將有所提升,價格可能會隨之上調。

“功效宣傳”擦邊球行不通了

辦法稱,牙膏是指以摩擦的方式,施用於人體牙齒表面,以清潔爲主要目的的膏狀產品。牙膏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企業備案人應當在備案信息服務平臺公佈功效宣稱所依據的文獻資料、研究數據或者產品功效評價資料的摘要。

“此前的化妝品新規中是不包括牙膏的。”國內某上市化妝品企業法規業務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此後,消炎、抑牙菌斑、抗敏感這些功效宣稱,牙膏企業或需要做人體功效驗證纔行。”

記者此前經調查發現,國內的大部分牙膏品牌多委託代工廠加工,多數代工廠也有護膚品業務,或把用於護膚品的功效證明拿給牙膏產品使用。多家位於廣東的化妝品代加工廠均表示,工廠有品牌,也有功效檢測證明,均可以提供給記者,記者只需提供一個品牌名稱就行,牙膏或者其他洗護用品均可通用。

辦法中明確強調,備案人或者境內責任人進行牙膏備案時,需要提供備案人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生產企業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產品名稱,產品配方,產品執行的標準,產品標籤樣稿,產品檢驗報告,產品安全評估資料8項資料。這也意味着,流向市場的每款牙膏產品均有專屬的備案文件。

廣州市倩採化妝品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廣州市牙博士口腔護理研究院院長徐春生表示,對於規範經營的企業來說,新規不會有什麼影響;而對於存在虛假宣傳或者誇大宣傳的企業來說,新規的頒佈會促使其加大研發投入,規範產品宣傳。

市場或迎來“洗牌”

記者在很多電商平臺上,以“美白”“消炎”“去牙垢”等爲關鍵詞搜索牙膏產品,發現其中宣稱可以“美白”“抗過敏”的牙膏最多,價格從數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雖然化妝品新規出臺時沒有將牙膏包括在內,但也有部分牙膏品牌按照化妝品新規的要求做了功效檢測。”上述國內某上市化妝品企業法規業務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沒有做相關檢測的牙膏產品或需要補上這一環節,重新進行備案。若送檢的產品合規,品牌不需要召回目前的在售產品。”

在售的相關產品是否需要重新做功效評價?記者就此詢問了高露潔、佳潔士等牙膏品牌。高露潔表示,牙膏產品的美白效果來自於臨牀驗證報告,並由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認證內容。而截至發稿,佳潔士並未對此給出明確回覆。

辦法稱,進口牙膏備案,應當同時提交產品在生產國(地區)已經上市銷售的證明文件,以及境外生產企業符合化妝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證明資料;專爲向我國出口生產、無法提交產品在生產國(地區)已經上市銷售的證明文件的,應當提交面向我國消費者開展的相關研究和試驗的資料。

辦法還明確了牙膏應當標註和禁止標註的內容,規範了功效宣稱範圍及用語。某國產新銳化妝品品牌相關負責人李雪對記者表示,未來牙膏產品的包裝上會要求註明功效,企業在標註功效時也會準備相應的備案資料,在提交產品備案資料前企業需把好產品質量關。

牙膏產品或將迎來提價。“功效測試的費用一直很高,如果是臨牀試驗,單個項目一般需幾十萬元。”徐春生對記者坦言,“規範化管理肯定要提高成本,產品價格也會有適度的上調。”(記者 馬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