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圍繞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部署了8個方面主要任務,具有系統性強、爲民務實、精準施策的特點。
優環境惠民生
《意見》聚焦爲民、便民、安民,提出了很多務實舉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介紹,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推進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改造、建設完整社區等舉措都是爲了解決好羣衆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創造更加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加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務和更加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
在任務安排上,《意見》部署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其中,在小區、社區的居住環境品質提升方面,將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作爲重要任務。在完成“十四五”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基礎上,繼續重點做好小區內老化管線改造,消除安全隱患。開展建築物屋面、外牆、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小區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小區內建築節能改造,支持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改善羣衆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同時,持續開展完整社區建設,因地制宜配建和完善社區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停車、充電等市政配套設施,讓人民羣衆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務,對於提升安全韌性、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住房城鄉建設部將繼續抓好“裏子”工程,持續推進城市燃氣、供水、污水、排水、供熱等地下管網的升級改造,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持續提升城市的安全韌性,實施城市排水防澇提升工程,推進城鎮燃氣的安全整治,加快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對城市市政設施進行實時監測、動態預警、有效處置,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抓規劃破難點
圍繞破解城市更新工作的難點問題,《意見》提出六方面舉措,包括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實施機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週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健全法規標準。
城市更新關係到土地使用和規劃調整。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介紹,將推動完善調查、登記、權益、規劃、用途管制、執法督查等全生命週期管理,暢通部門間數據共享,全力支持城市更新行動。努力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對專項規劃的指導和底線約束。持續深化詳細規劃改革,適應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發展的需要。
城市更新主體多元、訴求多樣,需要建立健全適應城市更新的實施機制。秦海翔介紹,城市更新要抓體檢。將拓展城市體檢的廣度和深度,建立體檢發現問題、更新解決問題、評估實施效果、推動鞏固提升的閉環工作機制。城市更新要抓規劃。將建立專項規劃、片區策劃、項目實施方案的規劃實施體系。同時,完善城市設計管理制度,明確房屋、小區、社區、城區等不同尺度的設計管理要求。城市更新要抓落實。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引導經營主體參與,建立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共參與的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切實把每一件民生實事辦實、辦好。
強保障增動力
強化財政政策和資金保障,是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條件。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郭方明介紹,2024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增發國債等資金超過4250億元,支持地方開展城鎮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澇提升工程等項目。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積極落實好稅費優惠政策,如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教育費附加減免等。
財政部還將聚焦財政金融政策協同,推動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加大對城市更新相關項目的支持。發揮政策性金融的撬動作用,鼓勵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財務可持續的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城市更新項目提供支持。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社會參與的可持續城市更新投融資模式,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吸引社會資本、社區、居民等各方面積極參與到城市更新工作中來。
城市更新行動蘊含着巨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機遇,離不開金融信貸的支持。金融監管總局統計與風險監測司司長廖媛媛介紹,金融監管總局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推動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指導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滿足水電氣暖、交通倉儲、通信、城市管網和地下綜合管廊改造等領域的合理融資需求,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增效。此外,金融監管總局注重發揮不同金融工具的獨特優勢,鼓勵保險、信託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城市更新,通過債權投資、股權投資、物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還將研究出臺專門的城市更新項目貸款管理辦法,明確貸款條件標準,滿足城市更新行動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