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白雲怡 倪浩 徐嘉彤】編者的話:自美國政府4月2日宣佈所謂“對等關稅”以來,包括外貿、製造、跨境電商等行業的中國企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近日,美方不斷釋放消息稱中美之間正在談判,甚至將會“達成協議”,還聲稱美對華145%關稅“將大幅下降”,何時下調“取決於中國”。4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中美雙方並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並敦促美方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近日,《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國內多位相關企業負責人、關稅法律行業從業者時,他們有的直言,美國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其在外貿人眼中早已“信用破產”;有的講述了這些年早已採取的對策,他們抓住全球市場及國內市場更廣闊的機遇,用不同的“打法”努力找到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美國不可能堵死全球所有通道”
寧波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境電商模式的外貿企業,該公司CEO朱秋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對我國企業的衝擊是多層次的,不同類型企業感受到的受影響程度也不同。他把我國以出口爲主要業務的企業大致分爲三類:“第一類是單一依賴美國市場的部分製造型工廠,它們的處境較爲困難;第二類是從事貿易流通的外貿公司,它們雖然也受到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的雙重擠壓,但由於市場佈局相對多元,還能暫時觀望、維持運轉;第三類是一些頭部企業,它們如果有全球佈局能力和較強的品牌力,那受到的直接影響會相對較小。”
朱秋城以自己的企業舉例稱,美國的關稅新政對他的企業有影響,但不算大。“我們全球化佈局做得比較早,盤子也大,並不是只做美國市場。尤其從四五年前,我們更加註意重點拓展新興市場,比如韓國、非洲、東南亞。去年,我們最大的業務增量來自韓國。”朱秋城進一步表示:“美國不可能堵死全球所有通道,中國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快全球化佈局。”
深圳馳爲創新總經理楊利華近日正在中國臺灣地區對產業鏈上游供應商進行例行的客戶拜訪,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臺灣地區的IT產業正明顯感受到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帶來的動盪。據記者瞭解,這家位於廣東深圳的消費電子企業生產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以及各種款式的迷你電腦,以品質卓越和價格實惠爲特點行銷全球。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我們就感受到了海外市場的風險。後來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又不斷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對高科技產品設備進行出口管制,構築‘小院高牆’。從那時起,我們就致力於海外市場的多元化。”楊利華告訴記者,高峯時期,美國市場佔了該公司大約一半的業務,但現在已縮小到了15%。因此,美國這次加徵“對等關稅”對其公司的影響在可控範圍內。
近幾年來,楊利華頻繁出去踩點,努力開發更多的海外市場。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國家、金磚國家、東盟國家是該公司海外發展的重點方向。楊利華說:“這幾年我去過智利、祕魯、尼日利亞、南非、阿聯酋、沙特以及東南亞多個國家,有時是跟隨各級政府或商協會組織的經貿代表團一起去考察的。中國致力於推進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受到各國廣泛歡迎,這爲我們公司海外市場多元化佈局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
楊利華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是在家等着美國採購商上門,現在是我們主動走出去,視野也更開闊了”。他說:“雖然美國關稅新政試圖改變全球經貿秩序,但我們還是選擇專注於海外市場。一是我走訪過這麼多國家後發現,中國電子產品廣受歡迎,這給了我們開發市場的信心。二是我發現中國電子產品製造優勢明顯,質量好價格又實惠,產業鏈優勢短期內無法被替代,這是我們堅持開發海外市場的底氣。”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佈會上表示,近幾年,我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構建貿易多元化格局,成效也非常明顯。目前,我們已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爲貿易伙伴。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額同比增長7.2%,貨物進出口額佔全部進出口額比重超過50%。我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2018年的19.2%下降到去年的14.7%。
“我對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一直懷有憧憬,眼下正是一個契機”
另一家企業廣州博羣紡織則選擇了不同的“打法”——將百分百外銷的公司業務轉向國內,開始專注於內銷。該公司總經理李哲宇在採訪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促使他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關稅新政極限施壓帶來的海外市場風險急劇上升,二是我對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一直懷有憧憬,眼下正是一個契機。”
記者瞭解到,廣州博羣紡織成立於1996年,其線下年銷售額達10億元以上,擁有員工1000餘人,主營產品爲各種紡織面料。作爲服裝上游原材料提供商,廣州博羣的面料一部分直接出口美國,更大部分經第三國企業加工後銷往美國等海外市場,同時還向跨境電商平臺的代工廠提供面料加工爲成品再出口到美國。
在美國的“關稅大棒”下,該企業受到了多重衝擊。“我們挺過了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的關稅衝擊波,又應對了所謂‘新疆棉’事件帶來的影響,現在我們對美國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徹底失去了信心。”李哲宇說。
於是,李哲宇決定實施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戰略轉型,開始“做14億多中國人的生意”。由於外貿和內銷的業務模式完全不同,李哲宇開始依託1688等電商平臺,宣傳產品競爭力、生產能力和庫存優勢,擴展國內業務。
4月22日,特朗普宣稱將“大幅下調”對華145%的高額關稅。李哲宇說:“美國政府的政策反覆無常、變化莫測,在我們這些外貿人的眼中,其信用已經破產。即使關稅真的下調,未知風險仍然存在,我們還會堅持把業務轉向內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近日表示,當前,面對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外部環境,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廣大外貿企業的堅強後盾。何詠前表示,針對外貿企業對國內市場不熟悉等情況,商務部將培育、強化內外貿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綜合服務企業,爲外貿企業拓內銷提供政策諮詢、標準認證、市場開拓、金融保險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美國海關指南標準模糊
“除外貿企業外,我們最近也接到了很多來自制造業和跨境電商企業的諮詢。”方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肖春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說:“據我們觀察,目前一部分有供應鏈出海計劃的企業選擇暫時觀望,等待美國對各國的關稅措施明確後再做打算;也有部分企業還沒有完全放棄美國市場,而是嘗試通過提高售價、與美國進口商分擔關稅成本、佈局供應鏈出海等方式做出應對。”
不過,美國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有很多標準模糊的地方,給企業的業務調整帶來不少困惑和麻煩。肖春暉表示:“美國政府使用的關稅計算公式一方面混淆了關稅與貿易差額的本質區別,另一方面將有些國家對進口產品徵收的增值稅、補貼、行業監管等較難量化的因素也納入加徵關稅的考慮範圍,使得政策標準更加模糊。”
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下稱“美國海關”)發佈的指南爲例,肖春暉律師對《環球時報》記者解釋道,比如其中提到的“美國成分”,雖然此次的關稅政策中規定,若商品滿足“包含20%美國成分”的條件,就僅對“非美國成分的部分”徵收關稅,且美國海關要求企業對商品中的“美國成分”和“非美國成分”進行拆分申報。但是,如何準確界定“美國成分”存在不確定性。對於判斷一個零部件的原產地是否適用於美國所謂的“實質性加工”標準,缺乏明確的定義和操作指南,導致企業在申報時難以準確判斷哪些部件或技術屬於“美國成分”。
肖春暉告訴記者,目前部分有涉美業務的企業比較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美國的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來判斷出口美國產品的原產地。很多企業擔心,即使在第三國設廠,如果沒有充分了解美國的非優惠原產地規則,可能最終在第三國生產的產品仍然會被認定爲中國原產,從而被美國加徵高額關稅。目前的難點在於美國的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規定的“實質性改變”原則定義較爲籠統,很多情況下需要通過查詢美國法院的判例以及美國海關做出的裁定來協助理解,增加了中國企業的判斷難度和決策成本。
“有望促進整個行業的重新整合與升級”
“即便在美國市場,我們也有分公司,有完整的團隊,有海外倉。”朱秋城以寧波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的情況爲例補充說,最重要的是,在過去這幾年,企業已做起來自己的品牌,這使得產品能夠擁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具有更高的客戶忠誠度,“這些都讓我們更容易應對關稅的變化”。
談及相關企業的未來,朱秋城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那些單純靠價格取勝的製造業企業,哪怕不被加徵關稅,也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我們講了很多年‘外貿高質量發展’,‘做品牌、做創新’,這不是口號,而是現實所需。幾年前,我曾感慨,‘低價不是出路,是死路’,到今天,我依然這麼認爲。”
朱秋城表示,海外倉、本土化運營和多元化市場佈局可能會成爲中國企業應對貿易壁壘的核心策略,這也將倒逼中國企業從“低價競爭”轉向品牌化與供應鏈全球化佈局。
朱秋城認爲,中國是傳統的外貿強國,但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供應鏈出海,中國出海企業仍在起步階段,“越來越多的企業融入全球化浪潮,將有助於它們打造更強的韌性以及更高效的全球化管理能力,最終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場的機會”。朱秋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上述進程)在短期內是挑戰,但從長期來看則有望促進整個行業的重新整合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