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車展,多家跨國車企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我們在中國市場奉行長期發展戰略”

【環球時報赴上海特派記者 王冬 楊沙沙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陶震】“中國車展已成爲全球首屈一指的行業展示平臺,在23日開幕的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海車展)上,全行業聚焦中美貿易摩擦將如何影響市場需求……”路透社報道稱。就在上海車展開幕之際,美國汽車行業組織就關稅問題集體致信美國政府,敦促取消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並警告此舉將導致汽車價格上漲和銷量下降。在此背景下,參加上海車展的多位跨國車企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仍將堅持投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汽車市場。

“加徵關稅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

4月23日,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上海車展上表示,將繼續倡導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因爲經濟增長源於開放而非封閉。此外,寶馬堅信全球性挑戰需要更多協作而非對立。

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韜在車展期間接受《環球時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從全球視角來看,加徵關稅確實將給我們在歐洲、北美和南美的整體運營帶來不利影響。汽車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依賴於全球貿易和互聯的基礎設施。因此,加徵關稅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最終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我們希望這種情況能夠和平解決,以便全球化運營能夠更加順暢”。

“對我們來說,在全球有三大重要支柱市場,分別是中國、美國和歐洲。”奧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會主席高德諾23日接受《環球時報》等媒體採訪時稱,奧迪正在針對美國關稅局勢進行評估,“我們一直都非常奉行全球自由貿易,在中國的策略一直以來都非常清晰,即追求本地化的發展”。

“就像中國常說‘有危就有機’,每一次危機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機會,會給汽車行業帶來很多前所未有的機遇。”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馬智欣在上海車展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美國關稅因素)現在確實導致有一些門被關上了,但是另外一些門也打開了,“憑藉全球化管理經驗及對中國市場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認知,日產將重點聚焦於制定區域未來戰略、提升本土運營效率,同時加強中國區與全球業務的協同聯動。”

馬智欣稱,“作爲中國市場負責人,我的目標是:結合我本人的全球化管理經驗及對中國市場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認知,打造具有競爭力產品,不只是爲中國市場,還將不斷補充和豐富日產全球產品線,這是我在這裏的使命。”他表示,對於未來沒有辦法準確預測,也不知道走勢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日產汽車始終是一家全球化的企業,當面臨一些監管法規變化或政策調整時,日產將靈活應對、利用不同生產基地來填補供應鏈空缺,實現全球平衡。

“必須與本地生態系統協作共贏”

在紛紛表示美國濫施關稅的做法爲行業帶來不確定性的同時,衆多參加上海車展的跨國車企堅信,在全球市場波動之際,在中國市場進一步對接本地化產業鏈並深化研發合作是明智之舉。

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40多年,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的發展節奏已成爲行業常態。如今,大衆汽車品牌在中國90%以上的零部件已經實現了本土化生產,在智能化時代,大衆也在積極融入中國本地的出行生態,充分利用中國在軟件、算法、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優勢,與輔助駕駛和車載系統領域的本地科技夥伴展開深入合作。“我們深知,在中國市場無法靠單打獨鬥取得成功,必須與本地生態系統協作共贏。”孟俠還表示,未來大衆希望與中國企業共創汽車智能化時代下的智能輔助駕駛行業標準,並深化大衆在該產業鏈上的本土化創新能力。

高德諾認爲,全球汽車行業正經歷着“史上最深刻的變革”,對於中國市場,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他認爲,奧迪是一個在中國市場紮根超過35年的品牌,“我相信,即將上市的新產品,能讓很多對科技感興趣的中國消費者,感受到我們做出的改變。同時,我們在中國市場也是奉行長期發展的策略”。

寶馬則聚焦在人工智能方面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齊普策在上海車展上表示,AI領域的關鍵突破正在中國不斷湧現,寶馬正強化與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的合作,讓AI進一步賦能寶馬在中國的車型。目前,寶馬已經聯手阿里巴巴和深度求索等科技公司,打造智能化的人車交互系統。“在寶馬看來,智能化意味着將不同的AI模型與能力巧妙融爲一體。寶馬始終堅持‘在中國,爲中國’,以中國速度創新。”齊普策表示。

車展期間,保時捷宣佈成立其中國研發中心。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深化本土科技企業及高校合作,聚焦車內娛樂系統與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開發,以“中國速度”提升產品與服務的中國市場適配性。

日產汽車公司執行高管、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關口勳23日在上海車展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日產一直在努力加速適應中國客戶在智能化、組合駕駛輔助技術等方面的需求與期待。目前,日產正在合作的兩家企業華爲和Momenta都是本土領先的組合駕駛輔助技術的供應商,除了這兩家企業之外,未來也會持續不斷地與其他快速發展的科技企業展開合作。“這正是我們的戰略方向,通過加強與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使我們保持中國速度、中國節奏,能夠在中國以及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

讓中國科技“反哺”全球市場

不少車企巨頭在推進“在中國,爲中國”策略的同時,也在加速擁抱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生態成果,並將其“反哺”到全球市場。

23日,梅賽德斯-奔馳官網發文強調了“持續深耕中國”的決心。在車展前夕舉辦的品牌科技日上,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國不僅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更是全球創新的核心引擎。我們正從‘在中國,爲中國’邁向‘在中國,爲全球’,以本土研發反哺全球體系。”

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採埃孚集團在發佈會上介紹了同中國企業共同合作的成果。採埃孚首席執行官柯皓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採埃孚將大力推動尖端技術在華落地量產。柯皓哲表示,採埃孚在深耕中國的40餘年間,實現了從“中國銷售”到“中國智造”,再到“中國創新,反哺全球”的轉型。“中國市場如健身房的鐵砧——唯有與本土及國際企業的激烈角逐中,才能鍛造出更強競爭力。”目前,採埃孚已在中國建設超過50家工廠,5家研發中心,在未來的三年裏,採埃孚將在中國實現100%本土採購。目前,正在加快同中國本土芯片公司的供應合作。

在上海車展前夕,國際制動系統供應商佈雷博宣佈其上海靈感實驗室正式啓幕。“中國是當今汽車世界的發展中心。新技術在這裏不斷湧現,數字生態系統日益壯大。”佈雷博集團高層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靈感實驗室將與中國本土的頂尖高校、創新型初創企業及關鍵行業合作伙伴展開深度合作,共同開發突破性解決方案,助力集團客戶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

“我認爲,中國汽車市場在許多方面都是創新的引領者,這主要得益於其龐大的消費者羣體。”柯皓哲表示,中國車主對創新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因此汽車領域湧現了大量創新技術。其中一些可能會失敗,但另一些則會取得重大突破。正是這種開放的態度,推動市場保持高度的創新性和競爭力。“在我看來,這正是中國市場的特點——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同時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市場之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