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轉向新興領域,助力本國經濟轉型,海灣國家資金爲何加速“向東看”?

【環球時報記者 楊沙沙 陳子帥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編者的話:隨着中東地區地緣局勢持續動盪,投資者紛紛尋求安全之地。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報道稱,5月中國市場迎來逾330億美元的跨境資金淨流入。文章援引消息源指出,相關投資者來自海灣國家,它們“力求分散此前以美國資產爲主的投資組合”,並在全球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轉向穩定且快速增長的亞洲市場。值得關注的是,中東主權財富基金近年來不僅顯著提升對中國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配置比重,更在新能源、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與中國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從“看西方”到“向東方”,海灣國家背後考量是什麼?與中國合作領域主要有哪些?合作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三件事促使海灣資本轉向

海灣國家資本歷來以雄厚著稱。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劉揚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灣國家資本基本有兩種:一種是主權基金,以政府爲主導;一種是私人資金,由該地區一些大家族持有。其中,主權財富基金像阿布扎比投資局、沙特公共投資基金、科威特投資局、卡塔爾投資局等,掌握着海灣地區最龐大的資產組合。根據美國金融服務公司標普全球的一份報告,2023年底,中東六國主權財富基金規模達到4萬億美元。

綜合當地媒體報道,上述海灣國家資本原本以歐美市場爲主,在紐約、倫敦等地廣泛持有債券、股票和不動產。然而,隨着美國政策的不可預測性上升,以及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科技限制趨緊,海灣國家越來越感到需要尋找新的資本出口。

“有三件事促使海灣國家重新排列投資組合。”劉揚聲梳理了海灣國家近十年來投資變化:第一件是2018年,美國首次成爲石油淨出口國。美國作爲曾經的全球第一大能源進口國,因爲頁岩氣革命,一躍成爲能源出口國,改變全球能源市場格局。由中東油氣最大的買家變成中東油氣競爭對手,這一轉變進一步影響了美國和中東的政治經濟關係。與此同時,東亞多國都是中東油氣的主要買家。

第二件是全球南方國家普遍渴望和平穩定與發展,與中國深化合作有利於實現這一目標。長期受困於地緣政治博弈的全球南方國家,正日益認同中國所秉持的和平發展理念。

第三件是中東需要找到油氣買家,同時也需要推動經濟轉型。中國既是油氣買家之一,同時大量中企也有出海需求,這些國家希望能夠吸引中國企業,在本國建立基地,引進中國資金跟技術。劉揚聲形容,兩邊經濟訴求越來越吻合。

劉揚聲在5年前就開始關注中東市場,僅去年一年,他就去了8次中東。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尤其近兩年,中東對中國市場看法發生很大改變。“海灣國家過去認爲中國多數是模仿製造別人的東西,現在則認爲中國在很多高科技領域都有突破,尤其是DeepSeek出現後,海灣資本從原來緊盯深圳,轉而將眼光放在‘杭州六小龍’等創新城市,尋找各種投資機會。”

發生關鍵轉變的原因,還包括國際市場的動盪。數據顯示,美元指數在今年前6個月大幅下跌。市場認爲,這一下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關稅政策、對美聯儲降息的持續施壓,以及對長期盟友採取的強硬外交姿態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中國變成投資市場‘香餑餑’,背後重要因素之一是美元貶值,包括海灣國家在內,越來越多的資本都要重新考慮投資組合,在全球範圍內搜尋新目標。”劉揚聲認爲,“這不光是海灣國家的做法,全球資本都有這方面考慮。”

投資興趣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

“對比來看,海灣國家針對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的投資,存在一定的差異。”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曉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灣國家對美投資主要集中於金融資產、科技股和房地產,側重資本安全與穩健回報。例如,沙特主權財富基金曾大筆投資優步和Lucid Motors,並通過直接或基金渠道持有美債和核心城市商業地產。相比之下,海灣國家對中國的投資則聚焦於新能源、製造業與基礎設施,更注重產業協同與長期合作。典型案例如中沙吉贊產業園推動製造能力升級,阿聯酋馬斯達爾與中國清潔能源企業合作開發綠色能源項目,均體現出更強的戰略合作導向。

王曉宇進一步表示,具體來看,海灣國家資本對中國的投資興趣主要集中在4個領域:高科技與數字經濟,如人工智能(AI)、雲計算和5G等;新能源與綠色產業,包括光伏、電動汽車和氫能,海灣國家希望藉助中國的技術優勢支持本國能源多元化;製造業與基礎設施,海灣國家通過參與產業園區和物流樞紐建設,引入中國經驗,提升本地產業能力;文化與教育合作也逐步升溫,一些海灣國家希望通過人文交流增強與中國的長期合作基礎。

近年來,相關領域的投資消息不斷。據沙特《中東報》報道,沙特阿美石油繼續深化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此前收購了中國浙江榮盛石化10%的股份,並參與其下游化工體系建設。在科技與數字經濟領域,據“阿拉比亞”電視臺經濟頻道報道說,沙特“繁榮7”基金、阿聯酋G42等基金和企業正在投資中國AI、新能源與半導體產業。今年5月,中國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巨頭寧德時代在香港上市,科威特投資局承諾投資5億美元,成爲該公司IPO的基石投資者。

中東媒體對此已有廣泛關注。沙特《祖國報》報道說,中國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更是“可靠、非干涉的夥伴”,其開放政策與宏觀穩定性對長期資本極具吸引力。阿聯酋《海灣報》更是在專欄中評論:“過去,我們只是把中國當作石油買家;今天,我們把它視爲共同構建未來的戰略伙伴。”

“加快實現‘後石油時代’的經濟轉型目標”

海灣國家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它們在過去幾十年中依賴石油經濟。但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加速變化,新能源、數字經濟與高附加值產業不斷崛起,迫使不少海灣國家進行經濟轉型。

劉揚聲向記者總結:沙特正全力打造地區經濟領導地位,其主權基金80%投向本國經濟轉型的領域;阿布扎比建立了全球第一所專注人工智能研究院校——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更關注AI等高科技領域發展;迪拜對標的是中國香港,希望成爲地區金融中心或者物流樞紐;卡塔爾更希望成爲區域旅遊中心。

埃及經濟專家、赫勒萬大學教授伊德利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在海灣國家這場“去石油化”的轉型中,中國的作用愈發重要,這也是這些海灣富國不斷加大對中國投資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曉宇向記者表示,對海灣國家而言,對華投資爲其提供了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渠道,降低對西方市場的依賴,同時藉助中國的技術與市場優勢,加快實現“後石油時代”的經濟轉型目標。

“未來3至5年,海灣國家資本與中國可以合作的領域有很多。”劉揚聲舉例說,“比如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就像是‘房間裏的大象’,不能忽視。很多中東人駕駛過中國電動汽車後,都對汽車的性能高度評價,而且電車消耗很少,因此現在海灣國家資本也在加速佈局中國電動汽車行業。”但他也提醒,中資在與更多中東國家電動汽車領域合作時,投資方向也有很大差別,需要精準甄別是否適合落地。以汽車零配件爲例,沙特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前期需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能短期內不會有太多收入。但也有一些中東國家汽車零配件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投資回報週期就會比較短。

此外,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空間也很大。劉揚聲表示,中國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中企在保證光伏板價格競爭力的同時,也兼顧綠色環保,多方資本都在密切關注這一領域的突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李子昕表示,中國與海灣國家投資合作本質是互利共贏,且能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更具韌性和穩定性。同時,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未來中方需要加強對海灣國家發展目標的理解。海灣國家則應加強制度化安排,推動中企在本國落地、融入、創新。例如,設立更多聯合研究院、推動綠色金融合作框架等,都是實現合作長期化、制度化的重要路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