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一塊豆腐的“身份迷霧”

日本《朝日新聞》7月2日文章,原題:在日本之外,作爲社會政治工具,豆腐的“幸福感”逐漸消失   韓國電視劇《小小姐們》中有一個場景:一名女子從拘留所獲釋,她的妹妹和朋友來接她,並遞上一盤切好的豆腐塊。她沒有坐下,就直接喫了起來。相似的場景也出現在韓國電影《親切的金子》中,女主角剛出獄,一名男子遞給她一塊擺在盤子上的豆腐。但她將豆腐摔在地上,並怒罵對方。

熟悉韓國文化的朋友告訴我,在韓國,豆腐象徵純潔。當有人從監獄釋放出來接到豆腐時,寓意是希望他們從此改過自新,重新做人。而像《親切的金子》的女主人公拒喫豆腐的行爲,則往往意味着有冤屈或控訴。作爲記者,我曾多次前往日本的拘留所,但從未見過有人在出口處端着豆腐等候。因此,豆腐在韓國所承載的象徵意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3年前,英國環保活動人士爬上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橋,嚴重擾亂交通。英國前首相特拉斯任內的內政大臣蘇埃拉·佈雷弗曼在議會中指責這些“讀《衛報》、喫豆腐的警醒主義分子(wokerati)”要爲橋樑封鎖抗議負責。佈雷弗曼借“wokerati”這一帶貶義的詞語抨擊環保人士,還將其與熱衷報道環保議題的《衛報》掛鉤。但她提到“豆腐”讓我感到困惑。難道在英國,豆腐食用者就等同於“警醒人士”?英國作家拉塞爾·托馬斯爲我解答了這個問題——在英國,豆腐象徵素食主義。早在19世紀,詩人和思想家中的許多異見者就提倡素食,而如今討厭豆腐的人往往與右翼人羣重疊。

托馬斯最近出版了一本書《豆腐:烹飪史》,研究世界各地的豆腐文化。他表示,在英國人的飲食觀中,豆腐只是一種源自外國的肉類替代品。但托馬斯10年前在日本沖繩一個偏遠島嶼上,第一次在雨季嚐到清爽口感的豆腐後徹底改變了看法,因爲英國市場上的豆腐又乾又硬。後來他在東京看到日本人將肉類和豆腐一鍋燉,感到驚訝。因爲在英國,肉和豆腐可謂“天敵”。更令他感到驚訝的是,在日本,豆腐幾乎完全沒有政治意味。

日本《朝日新聞》前資深記者清水建宇對歐洲豆腐文化也頗有研究。退休後,他與妻子移居西班牙巴塞羅那,開了一家豆腐店。他表示,在德國,豆腐的銷售與政治風向緊密相關。“比如,一旦綠黨支持率上升,或者公衆對動物福利的關注增加,豆腐可能會突然賣斷貨。但在西班牙,豆腐就是一種單純的減肥食物,沒有任何政治意味。”

通過這次採訪調研,我更加感慨豆腐在日本的幸福處境,不必承受這些複雜的外在意義。(作者山中季廣,朱迪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