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7月7日文章,原題:科技公司製造了孤獨的惡性循環 我把分手的消息只告訴了最親密的朋友,卻在社交媒體刷到一則人工智能(AI)伴侶的廣告——它“偷聽”到了我單身的消息嗎?科技公司找到了一條向孤獨人羣推銷數字商品的渠道,承諾用戶可以通過與機器人建立依戀關係來緩解內心的寂寞。但這種虛擬的“情感聯繫”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正是販賣孤獨感的根源所在。
美國“元”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認爲,AI伴侶能夠幫助彌補所謂的“友誼缺口”。“Replika(一款AI伴侶)比任何人都更懂我”“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Galaxy AI永遠陪着你”等廣告語鋪天蓋地襲來,但無論是社交媒體、約會軟件還是AI伴侶,都無法填補靈魂的空洞,只會讓人們逃避孤獨,從而使情況更加惡化。
1983年,英國《泰晤士報》將孤獨稱爲“全國的流行病”,研究人員擔心“孤獨”會被資本趁虛而入打造成爲一個盈利產業。孤獨的人特別容易成爲被資本剝削的靶標,因爲他們會竭盡全力避免獨處。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羅伯特·韋斯1982年說:“孤獨的人在交新朋友的時候會倍感壓力,因此他們可能會爲了填補寂寞病急亂投醫,全然不顧這種‘療法’未來會產生怎樣的後果。”而現在,這種社會情緒被定義爲需要治療的疾病,催生了“孤獨經濟”。
有孤獨產業人士表示,人類內心的孤獨源於缺乏與他人建立足夠聯繫。早期研究人員常常認爲,成年人的孤獨感源於生命早期,母親沒有與嬰兒建立有充足安全感的依戀關係。他們認爲,我們最初與母親的關係會成爲成年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範本。而面對孤獨時的莫大恐懼和刻骨焦慮就像無助的嬰兒被拋棄在嬰兒牀上竭力啼哭,卻無人回應。
治療孤獨的良方是“情感聯繫”,大型科技公司已經摸到門路,抓住了那些渴望擺脫孤獨困境的脆弱人羣的痛點,並轉化爲牟利商機。科技公司伺機推出AI伴侶產品,本質上是在兜售一種無風險的“依戀關係”——幫用戶重新構建一個充滿“安全感”的虛擬童年。只不過,這些已經成年的客戶得到的不再是一個事事有回應、及時安撫孩子的“完美媽媽”,而是一個可以滿足用戶全能自戀需求的機器人。科技公司稱,與人類之間脆弱不堪、爾虞我詐、充斥算計的情感聯繫不同,AI會以你希望的方式、在你想要的時候給予你渴望之物,無須道歉、請求原諒或者忍受令人不適的沉默,更不用費心揣測對方打着什麼算盤。你可以完全放鬆、暢所欲言,從始至終都被肯定、被鼓勵,所有情緒都被全盤接納和理解,而且不會受到任何人身攻擊和打壓。
扎克伯格將這種技術創新稱爲“個性化循環”——確切地說,其實是“孤獨循環”。古希臘神話中,絕美少年納西索斯被複仇女神涅墨西斯詛咒,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爲追求水中之影最終溺水而亡,化作水仙花。就像納西索斯深情凝望水面一樣,用戶們也沉迷於自己的倒影。這是一種神明“詛咒”般的誘惑:按照自己的形象意志重構人際關係,沒有風險和衝突,也沒有現實感。最終,這會導致與他人的孤立。
當人們將普遍經歷的孤獨感寫進病例、亟待醫學診斷,各路資本就創造了製造、販賣和購買治療“孤獨病”藥物的市場機會。但將孤獨當作疾病是危險的,因爲商家販賣的所謂“解藥”只會讓我們陷入孤獨的惡性循環。其危險之處在於,它會讓我們忘記真正的依戀關係是什麼樣子,並侵蝕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薩曼莎·羅斯·希爾,王建國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