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在酷熱的印度究竟該穿什麼?

《印度快報》7月9日文章,原題:酷暑難耐:爲何高溫行動計劃必須納入“智能”面料的普及   今年雨季提前到來,爲印度各地帶來了片刻清涼。但創紀錄的高溫仍令人心生畏懼。德里部分地區體感溫度高達54攝氏度,烏蒂迎來73年來最熱天氣。高溫紀錄正在逐年刷新。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數千人因高溫患病或死亡,但數據未必可靠。有分析顯示,僅一次持續5天的熱浪就會導致印度夏季額外死亡3萬人,遠高於官方數字。

在印度,亞麻庫爾塔(寬鬆長襯衫)和棉質腰布仍是夏季首選。從商業街到時裝秀場,天然纖維、手紡棉、淺色系和輕薄面料無處不在,當然還有最受歡迎的薄棉巾。

但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面對日益酷熱的環境,究竟該穿什麼?棉花在印度一直因其透氣性、易得性和經濟性備受推崇。作爲繼中國之後全球第二大產棉國,精細的手紡棉在印度紡織史上始終享有殊榮。而35攝氏度的“溼球溫度”(高溫高溼疊加)會對人體造成致命威脅。棉等天然纖維雖能吸汗,但能力有限。當環境溼度較高時,它們會黏着皮膚,加劇悶熱感並增加皮膚感染風險,且無法防護可能致癌的有害紫外線。

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熱應激,人造纖維其實更具優勢。過去幾年,材料科學和仿生紡織品領域發生了驚人變革。運動員最早採用排汗的合成纖維,而對職業暴露程度高的農民、建築工人和街頭小販而言,這種需求更爲迫切。

在其他國家,創新往往由政府推動。美國成立能源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並指導多領域技術研發。在此框架下,斯坦福大學開發出能透過紅外波長並將熱量從體表輻射出去的面料。其他仿生纖維也正在測試中,有些借鑑了北極熊毛髮的高孔隙率結構以實現卓越隔熱性能。

印度需建立符合國情的創新體系。儘管許多邦和城市正在制定實施高溫行動計劃,但目前尚無方案關注智能面料的普及。手紡棉曾與印度獨立運動緊密相連,其價值永存。但過去經驗未必能指引未來。本土研發的新興纖維,或許更能爲打造健康、更具韌性的印度保駕護航。(作者羅欣尼·尼勒卡尼,餘楓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