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7月13日,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朱棣文、戴維·喬納森·格羅斯,圖靈獎得主羅伯特·恩德雷·塔揚、菲爾茲獎得主森重文以及沃爾夫獎得主喬治·盧斯蒂格六位國際知名科學家在現場接受了2025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這一榮譽,並在媒體見面會上接受了記者採訪,分享自己對於基礎科學問題的所思所想。對於輿論場上熱議的“人文學科漸漸式微”的觀點,多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這其實是一個科技在全世界都更加佔主流的時代人文科學如何存續下去的問題。我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明確的解決辦法,可能我們可以在教育中避免太過於專注於某一個領域。” 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羅伯特·塔揚介紹稱,在美國也有相似的情況,“我們在理學方面花一定的時間,讓科學家們去學習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識,我覺得讓科學家們瞭解人文方面的知識,擁有人文視角,這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他認爲,人文學家也可以更多瞭解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識,因爲這些知識共同構成了整個社會很多方面的主要問題。他進一步表示,現在很多人文學家可能在掌握科學方法方面做得還不充分,特別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一些人文學家對於科學方法還是缺乏瞭解。
“人們總是強調想要找到一定的確定性,但其實很多事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些機會能夠多去促進一些跨學科項目的開展,這樣既能夠讓科學家們擁有一些人文的視角,同時讓人文學家們能夠掌握更多科學的方法去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
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朱棣文在能源、氣候、科技領域均有開創性貢獻,他既是美國國家能源政策的制定者,還是全球可持續能源領域的領軍人物,在採訪中他也結合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們當然需要了解人文學科包括文學、歷史等這些方面,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所作所爲之間的互相聯繫,以及對世界的影響。”朱棣文表示,他本人從2000年開始對氣候變化產生興趣,並開展研究。“我當時是在報紙上讀到一些關於氣候變化的新聞,所以開始思考相關的問題。從2000年到2025年,氣候變化問題發生了很多重要進展,而大多數人可能對此不是很清楚。我們看到在過去的50年或者100年當中,氣候問題已經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只看到冰山一角。作爲科學家,我們需要用我們的大腦,用我們的智能去分辨判斷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新的衡量方法,能夠評估當前很多的活動還有它的影響。”朱棣文稱。
朱棣文認爲,作爲科學家,不能僅僅是在研究領域做出努力,而且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民衆清楚氣候問題的影響是多麼嚴重。因爲現在有一些政治家也受到了一些行業的誤導。“在過去這麼多年當中,化石燃料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人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很多的受益,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所帶來的後果,我們對它的所知仍然是非常有限。”
他認爲,對於氣候問題,未來需要通過科技發展去找出儘可能好的解決方案,能夠讓人們負擔得起的解決方案。政治家應意識到氣候問題有多麼嚴重,才能更好地指導新的行業發展。“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科學家的聲音,讓美國政府和世界各地政府瞭解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形勢。”朱棣文稱。
據瞭解,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由丘成桐院士於2023年發起設立,主題爲“聚焦基礎科學,引領人類未來”。今年的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將有包括400餘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在內的近千名海內外優秀學者、青年學子,共聚懷柔科學城,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圍繞數學、物理、信息科學和工程三大基礎科學領域展開學術探討和交流。多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將領銜主講基礎科學報告、前沿科學獎報告,分享各領域最新突破性成果,推動多學科協同創新。學術報告涉及基礎科學各個分支,以及與各學科的交叉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理論前沿方向,包括生成式AI與多模態、計算機視覺與機器人、模型創新等。此外,AI驅動的跨學科研究,包括數學、生命科學、物理建模等也令人矚目。
在2025年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媒體見面會上,丘成桐院士表示,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國際基礎科學大會與全世界學術界都有密切的來往,但是它們中的一些人受到一些國家政府的阻撓,有很多出名的、重要的學者,因爲他們政府的阻撓不能來到中國來,這很可惜,“但是我們的大門是開放的,中國永遠歡迎重要的科學家到這裏來,尤其是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很歡迎大家。”丘成桐院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