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美國威脅對銅進口徵收50%關稅的舉措正引發美國汽車行業警覺”,路透社12日報道稱,行業高管、分析人士和專家表示,該舉措可能使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更難消化關稅和不斷上漲的成本。另據彭博社11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美國進口量最大的銅產品類別——精煉銅,將被納入徵稅範圍,而這種金屬對電網、建築、汽車製造以及消費電子行業至關重要。
據路透社報道,汽車製造商目前主要依靠庫存來避免漲價,但可能被迫將進口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路透社對十幾位高管、行業分析師和專家的採訪顯示,對這些金屬徵收關稅加上美國國內的價格上漲,額外成本正加劇汽車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的財務壓力。
路透社援引美國某大型汽車供應商消息人士的話稱,公司受到銅、鋁和鋼鐵價格上漲的“顯著”影響。他表示這既造成商業摩擦,也導致結構性成本差距。零部件供應商也在承受壓力,懸掛部件製造商Hellwig Products總裁懷特表示,自2018年以來鋼鐵價格已上漲四倍。鋼鐵關稅引發對美國供應商的搶購潮,使採購更加困難。懷特表示,該公司通過推遲購買設備或不再爲某些空缺職位招聘員工來削減成本。
英國基準礦業情報公司的銅需求和價格首席分析師德榮表示,按照關稅前的稅率計算,鋼鐵、鋁和銅約佔美國汽車生產成本的 5%,加上關稅,這一比例將上升至 9%。據美國CNBC網站9日報道,基準礦業情報公司表示,假設50%的關稅在8月初生效,屆時美國消費者爲每噸銅所支付的價格,可能高達1.5萬美元,世界其他地區的價格約1萬美元。行業機構對已實施關稅及計劃徵收銅關稅的估算顯示,美國汽車業平均每輛本土生產的汽車需支付至少1700美元關稅,每輛符合美墨加貿易協定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汽車需支付3500美元關稅。其他地區進口汽車關稅最高可達5700美元。
美國市場嚴重依賴進口銅、鋁和鋼鐵,而新建產能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因此用戶正爭相從數量有限的供應商處購買金屬,推動價格上漲。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報道稱,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美國每年消耗340萬噸銅,其中近一半需要進口,其產量遠不足以實現自給自足。去年全球銅礦產量約爲2300萬噸,同比增長近2%,但美國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去年美國僅開採了110萬噸,同比下降約3%。彭博社提到,2024年,美國精煉銅消費量爲160萬噸。
一些業內人士仍然懷疑銅關稅能否真正實施。路透社稱,特朗普此前曾多次推遲或收回關稅威脅。歐洲供應鏈專家SC Insights聯合創始人萊蘭表示,由於關稅導致的更高通脹將與2026年11月中期選舉的政治現實相沖突,因此銅關稅可能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