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張曉平:美國豆農翹首以盼中美修復經貿關係,尋求更大在華髮展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倪浩 張依依】7月17日下午,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天,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張曉平在展館現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積極多元化佈局大豆海外市場以排除單一市場依賴風險,加之近年來一些市場和非市場因素影響,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不過他也認爲,“排除干擾因素迴歸貿易本質後,相信中美大豆合作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空間,這將是美國大豆致力於在中國發展的信心所在。”

採訪中,張曉平也強調,美國豆農非常珍惜和重視中國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他們也並不贊成美國政府用關稅手段作爲尋求所謂貿易平衡的手段。

2018年美國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爲保障糧食安全並規避過度依賴一國的市場風險,中國對大豆等糧食作物進口進行了多元化佈局,美國大豆在中國的進口比重開始下降,並被巴西大豆超越。張曉平說,全球大豆貿易規模年年增長,中國因經濟發展對大豆的進口需求基本上也在逐年攀升,但美國大豆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確實呈現下降趨勢,從最高時佔中國進口份額的60%,下降到了目前的22%左右,這裏面既有市場因素,也有不可忽視的非市場因素。

雖然美國大豆在中國進口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張曉平向《環球時報》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依然是美國大豆最大的單一進口國家,在所有海外市場中,依然名列第一。“這足見中國市場對美國大豆的重要性。”張曉平強調,“所以美國大豆產業非常珍視中國市場,重視過去43年間與中國產業建立起來的緊密夥伴關係。”

今年4月2日,美國宣佈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貿易伙伴實施對等關稅,中美貿易受到明顯衝擊。張曉平說,“美國大豆也受到波及,關稅讓美國大豆進入中國失去了價格競爭力,確實造成了銷售上的困難。”他強調說,“從美國大豆產業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反對政府用關稅手段去實現所謂的貿易平衡,關稅只能起到限制貿易的作用。所以美國農民是不贊成這樣的做法,他們認爲這是一種人爲的打擾。”

“對於美國大豆產業來講,突然的關稅措施是他們意想不到的,也是控制不了的一種不確定性。”張曉平說,“美國大豆產業自1982年到中國,並承諾通過更好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服務於中國市場。現在,我們就要致力於在不確定性中不斷注入確定性,以更好的大豆產品、更好的供應服務,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張曉平向《環球時報》指出,中美大豆貿易雖受外部環境影響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困難中往往孕育着機會,從而意味着未來兩者之間的合作有更大的潛力可挖,這爲美國大豆帶來了信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