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7月21日電 日本國會第27屆參議院選舉於21日早上完成計票。由自民黨、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未能獲得過半數議席,由此在參衆兩院同時成爲少數派政府。
日本首相石破茂21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儘管執政聯盟喪失參議院過半數席位,但他將繼續擔任首相。
在日本歷史上,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和安倍晉三都曾因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失利而辭職。石破茂何以選擇留任?其內閣前景又將如何?
歷史性慘敗,原因何在
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顯示,執政的自民、公明兩黨合計獲得47席,未能實現50席的過半目標,無法維持參議院多數。加之此前在衆議院也未過半,執政聯盟正式轉爲“參衆兩院少數政權”。這是自1955年自民黨成立以來,以其爲主導的執政聯盟首次在兩院同時失去多數議席。
分析人士認爲,民衆對物價高漲不滿、政策應對乏力,以及傳統政黨形象老化所引發的選民流失,是這次自公執政聯盟敗選的主要原因,同時暴露出執政聯盟在政策應對和民意溝通方面的深層危機。
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儘管日本人均名義工資同比增長1%,但受物價上漲影響,實際工資下降2.9%,已連續5個月負增長。自2022年以來,實際工資逐年下滑,導致家庭購買力顯著縮水,支出不得不壓縮。此前的米價飛漲、閣僚失言、商品券問題等風波也不斷削弱執政黨的公信力。
日本時事社選前民調顯示,石破內閣支持率已跌至20.8%,創其上臺以來新低。在日本政壇慣例中,30%以下被視爲“危險水域”,跌破20%則意味着“下臺水域”。在不支持的理由中,超過四成認爲內閣“缺乏領導力”和“政策失敗”。
不下臺?理由有這些
儘管未實現選前提出的“過半數”目標,石破茂在開票當晚被問及是否會繼續履職時說:“現在(自民黨)仍是議席數最多的政黨……必須認識到這個責任。”多家日本媒體當時解讀,這表明石破茂有意繼續擔任首相。
目前,石破茂暫能留任首相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制度層面不存在強制性。參議院選舉不同於衆議院選舉,不涉及“首相指名選舉”這一環節,即無需在流程上重新選舉首相。
其次是反對黨派力量分散。在野黨雖然在民生議題上具備共識,但在憲法、安全保障等關鍵政策上分歧明顯,短時間內形成合力提出不信任案的可能性較低。因此,在不主動提出辭職的前提下,石破茂或能在短期內留任首相。
此外,日美關稅談判正處於關鍵階段。路透社援引日本經濟官員的話稱,若石破茂辭職,此前一直負責對美貿易談判的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可能也將辭職,談判將被迫從零開始。
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也在直播節目中強調,“當前正值極爲重要的時期,最關鍵的是不能讓國政陷入停滯”,執政黨必須切實履行責任。不過,有日媒披露,自民黨內已有人開始就更換首相、重新舉行總裁選舉的時機展開討論。
對美談判,進退兩難
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向日本“加壓”,稱大概率將於8月1日起對日本徵收25%的“對等關稅”。赤澤亮正於投票日當天再度啓程赴美,開啓第八輪貿易談判。根據此前各方判斷,談判窗口期集中在從投票結束到8月1日的10天左右。
赤澤亮正表示,選舉結果不會對談判構成實質性影響。然而,在執政黨地位被進一步削弱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的“議價能力”遭到質疑。
雙日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吉崎達彥指出,日本正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希望美方在汽車等領域給予關稅例外待遇,但實現可能性極低;另一方面若接受現行稅率,雖可通過妥協換取談判進展,但能夠預見日本國內將爆發針對執政黨的嚴厲批評。
《華爾街日報》指出,一旦日本政府有意向美國讓步,在農業、汽車等領域達成協議,恐難以獲得足夠的國會支持。
日媒指出,自公聯盟目前已在參衆兩院失去多數席位,政策推行將更加依賴在野黨。今年秋季召集的臨時國會將對執政聯盟構成嚴峻考驗。屆時,政府將提交包括物價對策和應對美方關稅措施在內的2025年度補充預算案,若無法在國會獲得足夠支持,預算案恐將擱置,施政面臨實質性掣肘。(記者:李子越、陳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