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7月26日電 記者手記|上合組織媒體智庫峯會傳出的那些“聲音”……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華夏腹地,盛夏流火。正在河南鄭州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峯會氣氛如火如荼。這場峯會吸引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夥伴的近200家媒體、智庫、政府機構及國際和地區組織的400餘位中外嘉賓出席。匯聚與會者心聲的團結、交流、合作、發展、互鑑、共贏之音在會場流淌,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這裏有團結一心應對挑戰的合音。
“被雨淋過的人,不怕露水。”這是塔斯社社長安德烈·孔德拉紹夫25日在峯會全體會議發言中引用的一句諺語。
“這句諺語再好不過地反映了我們的精神。”孔德拉紹夫說,儘管世界動盪不安、挑戰迭出,上合組織媒體智庫依然能保持團結和交流、始終弘揚“上海精神”,共同回應時代挑戰。
在他看來,“上海精神”是指導上合組織及媒體合作的鮮活哲學。媒體應當成爲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信任與親近的積極力量,爲世界奏響美妙的“多聲部合唱”。
26日赴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參訪過後,土耳其亞太研究中心專家塞爾丘克·喬拉克奧盧告訴記者,“這是中國歷史上團結一心的一個奇蹟工程”。在他看來,紅旗渠精神和“上海精神”有着相似之處,“都是爲了追求發展和繁榮,爲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只要我們團結在一起,就能克服困難和挑戰,實現目標”。
這裏有促進文化交流互鑑的共鳴。
主會場外,主辦方設置的河南文化與特產展示區,與會嘉賓們饒有興致地體驗中國傳統服飾、漢字拓印、香包製作……其中非遺中醫展臺前排隊的人格外多。只見一位中醫正爲俄羅斯記者問診把脈,旁邊一位身着白大褂的“洋大夫”一邊用英語做翻譯,一邊熟練地爲其他問診者做鍼灸治療。
這位“洋大夫”是從德國來河南學習中醫和中國文化的約埃爾·米卡埃爾·瓦爾克,中文名“無名”。他來華已有十年,目前是鄭州一家中醫院的醫師,還開設自媒體賬號分享學中醫的體會,積極推廣中醫藥文化。
地道的河南話、嫺熟的鍼灸手法,瓦爾克的出現吸引了峯會現場不少人關注。“這兩天在峯會現場已給100多人號過脈了。”他告訴記者。
談到此次上合組織媒體智庫峯會,瓦爾克說:“媒體的職責是傳播信息,就像我喜歡宣傳中醫……好的信息和優秀文化都需要傳播和交流。”在他看來,中醫的理念是通過協調人體五臟六腑、實現整體平衡,而媒體報道也應該促進合作與平衡。
這裏還有不斷深化合作的呼聲。
“每次從中國返回後,我都要撰寫文章介紹中國。伊朗民衆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現代化成就,我們希望能通過合作,學習借鑑中國的經驗。”伊朗邁赫爾媒體集團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邁赫迪·拉赫馬提告訴記者,此次到鄭州參加峯會是他第三次來中國。
交談中,拉赫馬提多次提到“一帶一路”倡議。“上合組織大家庭中的很多國家也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國,這讓彼此之間聯繫更緊密、合作更務實。作爲媒體人,我特別願意加大對‘一帶一路’合作的報道,讓伊朗企業更多瞭解中國這一倡議,更多參與區域務實合作。”
24日在河南宇通客車公司,與會嘉賓代表紛紛試乘無人駕駛客車,瞭解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綠色製造的技術優勢和理念。這家企業在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上合組織成員國合作辦廠,爲當地引入新能源汽車技術。
“這是一家真正的綠色工廠。”巴基斯坦互聯新聞社社長穆罕默德·阿克邁勒·汗說,宇通客車是巴基斯坦人喜愛的通勤工具,此次參觀瞭解車輛的製造過程更是讓他深受震撼。“試問誰不喜歡這樣的合作伙伴?哪個國家不想擁有這樣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