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探訪泰柬邊境安置區:目前共約3萬人,民衆“希望衝突今天就結束”

【環球時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孫廣勇】7月28日,《環球時報》駐泰國記者從烏汶府直轄縣前往泰柬邊境,第一站是直轄縣向南50多公里的德烏多姆縣,該縣距離泰柬邊境60多公里,是烏汶府安置從邊境撤離民衆的地區,目前共有約3萬撤離民衆。每個安置點都由烏汶府的各個縣縣長領導,具體事務由副縣長或者鎮長負責。從德烏多姆縣繼續向南,就是泰國政府7月24日就要求民衆必須撤離的危險區:南坤縣和南雲縣。

德烏多姆縣縣政府設立了物資中心,副縣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中心每天接收的物資約6輛大貨車的量,然後分發出去。分發時,各個安置點憑票據前來領取。因爲撤離者不斷增多,初期比較缺乏的是蚊帳和睡具,目前進出物品基本平衡。

在縣政府,《環球時報》記者還看到還有類似工兵部隊的泰國陸軍士兵幫助民衆搬運糧食。院子裏有第二軍區和內政部減災廳的兩輛炊事車。第二軍區的炊事車每天製作1500盒盒飯,主要是補充各個安置點。

德烏多姆縣最大的安置點設置在一座寺廟裏,約有1200人,記者看到有登記臺、管理處、醫療點、物資點等,有政府行政人員和醫生駐點,有泰國王室資助的炊事車,也有當地設置的廚房,廚師都是當地的志願者。中午開飯時,七八樣菜擺在大木臺上,有炒雞蛋、炸雞腿、豆腐肉末湯、水果等,民衆有序排隊打飯。

寺廟的大亭子下鋪滿席子,民衆或躺或坐,有的有電扇,記者和幾位從南坤縣撤離的村民聊起來。頌旺一家來自儂勝碧村,村子不大,不到200名村民,距離兩國邊境僅5公里,附近有玉石礦,村民以種地爲生,也去山裏採集山貨。提起7月24日撤離的情景,頌旺依然心有餘悸。“空手逃出來的,來不及拿東西,只想着保命要緊。”他說。萬幸的是,村子因爲在火箭彈曲線下,所以沒有遭到炮擊。頌旺擔心家裏的牛、豬、雞鴨,偶爾走小道開車一個多小時回去喂牲口,來不及回安置點就住在村子裏的掩體內。“可以徹夜聽到炮聲”,頌旺告訴記者,一般清晨雙方就開始互相炮擊,只有中午纔會停一段時間,下午3時左右繼續,一直持續到晚上10時,“希望衝突今天就結束”。

南坤縣的另一個村子棟巴第鎮儂頗村就沒有這麼幸運,村子就在5月28日泰柬首次發生槍擊事件的衝博山口附近,距離邊境約10公里,村裏有幾家房子被炸,5人傷亡。5月28日衝突爆發後,村民就做好了撤離的準備,“汽車加滿油,整理個人文件,但是撤離時很多東西都來不及拿,聽到炮聲,就馬上撤離。一輛皮卡車拉了11位親戚,趕快跑了出來。”村民吉滴告訴記者。

28日中午時分,記者結束在德烏多姆縣的採訪後,繼續向南前往衝突地區,但在南坤縣邊界處被軍方檢查站攔下。記者聯繫了泰方人士,得到的答覆是:目前泰柬雙方交火激烈,任何情況都不要進入劃定的撤離區。在撤離區工作的公務人員告訴記者,撤離區內已經沒有民衆,只有留守的公務人員,軍方對撤離區工作的警察、村莊護衛隊等都有登記,以防止有敵對人員滲透,爲柬埔寨方面指引軍事目標,因爲現代戰爭的技術很先進。

記者計劃7月29日等雙方交火稍有緩和時,爭取進入撤離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