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7月22日文章,原題:一位教授尋找最稀有中文打字機的歷程 作爲斯坦福大學中國史教授,墨磊寧(Tom Mullaney)多年來一直在全球蒐羅中文打字機。但有一臺打字機讓墨磊寧尋獲無望,那就是明快打字機,由曾旅居曼哈頓的中國語言學家林語堂發明。其機械結構堪稱現代中文輸入系統的先驅,世上僅存一臺原型機。
墨磊寧的愛好始於2007年,當時他正在準備關於漢字會否消亡的演講,卻陷入沉思:要製造一臺能包含所有漢字的打字機,從物理層面來說不可能。過去150年間確實誕生過數十種中文打字機,如今越來越罕見。經過那個夜晚的思考,墨磊寧開始了數月的研究,繼而發展爲多年的全球搜尋。
在少數了解中文打字機的人當中,明快打字機是傳奇般的存在。其發明者林語堂擔心:若無法將毛筆字轉化爲易複製文本的技術,中國可能會在技術上落後甚至遭列強欺侮。
製造中文打字機的嘗試通常都卡在一個問題上:如何把海量漢字塞進一臺機器。林語堂的解決方案是:敲擊代表漢字偏旁的鍵盤時,內部齒輪會轉動,被他稱爲“魔術眼”的中央窗口就會顯示出多達8個相關字符供選擇,打字員可選出正確的那個。該機器僅用72個鍵就能打出數萬漢字。
林語堂給這臺機器命名爲“明快”,意思是明確、快速。他將這臺在紐約製造的原型機展示給雷明頓公司高管時,演示環節卻出現故障。林語堂破產後,這臺原型機被賣給莫根塔勒萊諾鑄排機公司。20世紀50年代,該公司搬家時打字機神祕消失。
2025年1月,詹妮弗·費利克斯和尼爾森·費利克斯夫婦在家中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一臺打字機,鍵盤上刻着中文符號。尼爾森在網上發了幾張照片,一小時後數百條評論湧入。墨磊寧看到照片的瞬間就認出了“明快”。次日他與費利克斯夫婦通了電話,向他們講述了這臺打字機的故事,並建議其出售給博物館而非拍賣行。
詹妮弗的祖父曾是莫根塔勒萊諾鑄排機公司的機械師,很可能在公司搬遷時把這臺機器帶回了家。隨後它跟隨詹妮弗的父親輾轉全美十餘年。今年4月,這對夫婦將機器賣給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墨磊寧趴在地上凝視着這臺精密程度遠超其他打字機的機器,開始設想工程師們或許能揭示林語堂1947年發明這臺“救國機器”時的思維軌跡。(作者維羅妮卡·格林伍德,穆弈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