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雯 裴茗 甄翔】8月1日是美國設定的“對等關稅”暫緩期結束的日期。在此前夕,美總統特朗普發佈了一系列重磅消息:與韓國將簽署全面、完整的貿易協議,將對其施加的稅率從25%下調至15%;自8月1日起對自印度進口的商品徵收25%關稅;由於加拿大宣佈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美加將難以達成協議……無論與美國貿易談判的結果如何,相關國家的輿論都五味雜陳。比如韓國總統辦公室政策室長金容範7月31日談及汽車關稅時說,韓方一直堅持的稅率是12.5%,但美方表示“全部15%”,“此次協議某種程度上動搖了FTA(自由貿易協定)框架,這令人感到遺憾”。而作爲最早與美國開始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印度再次被特朗普批評“關稅過高”,而且因爲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要受到“懲罰”。據美國CNBC網站7月31日報道梳理,在120天裏,白宮已宣佈與中國、英國、日本、歐盟、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韓國等經濟體在貿易問題上達成協議或取得重要成果。8月1日過後,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又將步入一個怎樣的階段?
美韓說法“相互矛盾”
據韓聯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30日,特朗普在白宮與韓國經貿磋商代表團舉行了會面。之後,他在社交平臺上宣佈與韓國貿易協議的主要內容:韓方面臨的稅率降至15%,其將對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並從美方購買相當於10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以及其他能源產品。特朗普還說,韓國決定對美全面開放貿易市場,雙方就韓方進口美產卡車等汽車、農產品達成一致。他將在兩週內同韓國總統李在明舉行會晤。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韓經貿磋商代表團於當地時間30日在韓國駐美大使館舉行簡報會。路透社稱,據介紹,特朗普會見韓代表團的時間持續了大約30分鐘。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金正官透露,代表團在此次磋商前進行了場景預演,成員輪流扮演特朗普的角色,設想了回答不同問題的諸多場景。金正官將特朗普稱爲“談判高手”。
《韓民族日報》說,在關稅談判衝刺階段,美國曾對韓“極限施壓”,要求其拿出“最佳方案”。韓國《東亞日報》稱,韓國此次展開了“全力戰”,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韓華集團副會長金東官等韓國大企業負責人近日都前往華盛頓,在側面提供支持。
韓國總統辦公室政策室長金容範7月31日介紹稱,在韓方決定的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中,有1500億美元涉及造船業合作,其餘2000億美元涉及半導體、核電、生物等領域。
韓聯社報道說,對於磋商結果,韓國汽車業喜憂參半,儘管稅率從25%下調至15%令人欣慰,但美國對日歐也適用相同稅率,這引發韓國汽車對美出口競爭力下滑的憂慮。此前,韓國對美出口汽車適用零關稅,日本爲2.5%。
農畜產品是韓美談判的棘手領域。金容範透露,美國確實提出了強烈的市場開放要求,但考慮到糧食安全和農業敏感性,雙方達成一致,不會進一步開放韓國的大米和牛肉市場。他說,在相關問題上,“雙方甚至出現了激烈交鋒”,但韓方最終沒有做出讓步。韓國《朝鮮日報》引述金正官的話稱,韓方帶上了在韓美談判FTA期間韓國人聚集在光化門抗議瘋牛病的照片,“以凸顯該熱點是何等重要”,“這對美方理解韓國的情況有很大幫助”。
《朝鮮日報》認爲,在韓美協議涉及農畜產品的內容上,特朗普與韓國總統辦公室的說法相互矛盾。金容範稱,美方的言論可以理解爲“政治領導人的一種表達”。此外,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此前表示,韓對美3500億美元的投資中,“90%的投資收益將歸美國人民所有”。韓總統辦公室對此回應稱,“這在正常文明國家難以成立”。
韓聯社稱,隨着韓美關稅協商達成協議,李在明成功跨越了其就任以來面臨的首個重大外交關口。不過韓國JTBC電視臺7月31日引述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院內代表宋彥錫的話稱,政府好像是在協商到期前“做出了很多讓步”,承諾的對美投資與採購總共4500億美元,“這個金額甚至超過我們的外匯儲備,實在是過高了”。
印度“受到重挫”
美國CNBC網站7月31日稱,截至目前,美國尚未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主要貿易伙伴達成協議。
據BBC報道,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美國將自8月1日起對自印度進口的商品加徵25%關稅,並對其購買俄羅斯石油與軍事裝備施加額外“懲罰”。他形容印度是朋友,但其“關稅過高,是全球最高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特朗普猛烈抨擊了印度的貿易壁壘。對新德里而言,華盛頓的新威脅標誌着爲達成協議而展開的持續數月的努力遭受重大挫折。消息人士說,與日本和歐盟達成的貿易協議讓美國政府“更加大膽”,後者更加強調貿易伙伴對美國生產商市場準入的承諾,而這對美印達成協議的前景構成“重大障礙”。
印度政府在7月31日發表的聲明中表示,其依舊致力於達成公平、平衡和互利的貿易協定。《印度時報》稱,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當天說,政府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國家利益。他還強調,印度將很快成爲世界第3大經濟體。在過去幾年時間裏,印度已經從世界第11大經濟體迅速發展到第5大經濟體。據報道,這似乎是對特朗普在帖文中稱印度是“死氣沉沉的經濟體”的回應。
據BBC報道,印度反對黨國大黨抨擊政府稱,印度總理莫迪前些年曾在美國舉行的一場集會上擁抱特朗普,但後者依舊對印徵收如此嚴苛的關稅,“這是外交政策的災難性失敗”。美印戰略伙伴關係論壇高級顧問林斯科特說,特朗普將印度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牽涉進美印貿易協議中,這使得情況更加複雜,“爲談判增添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外媒預計,印度與美國之間的談判可能將持續,但日本野村證券認爲,印度面臨的最好結果依舊是美國徵收15%至20%的關稅,“考慮到印度的談判進展更爲深入,這是令人失望的”。
美國真的“賺”了嗎?
當地時間7月30日,白宮表示,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巴西加徵40%關稅,使總關稅額達到50%。新加坡《聯合早報》稱,這項行政命令“象徵性強烈”,但實際影響範圍有限,對包括橙汁、飛機、石油、化學品在內的多項主要出口品項豁免了關稅。報道說,美國對巴西提高關稅也與特朗普對巴西前總統博索納羅受到司法調查一事不滿有關。對此,巴西總統府網站發表聲明稱,美國政府的貿易措施毫無正當性可言。(相關報道詳見本期第二版)
英國《金融時報》7月31日稱,關稅生效前,美國主要貿易伙伴紛紛派出高級官員趕往華盛頓。知情人士透露,加拿大和墨西哥代表團於7月30日與特朗普政府官員進行了會談。
截至目前,提高關稅給美國帶來了什麼?BBC稱,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計,截至7月28日,美國對進口商品徵收的平均實際關稅爲18.2%,這是該國關稅自193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意味着美政府的關稅收入大幅增長: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6月的關稅收入爲280 億美元,是2024年月度收入的3倍。不過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認爲,關稅將縮小美國經濟的規模,其帶來的額外收入也將在未來十年內被現任政府減稅政策所造成的損失抵消。而且,目前美國“關稅戰”帶來的突出影響之一是美國進口增長,因爲企業想在關稅實施前進行儲備,所以美國商品貿易逆差實際上是擴大了,而非縮小,這與華盛頓“縮小貿易逆差”的初衷背道而馳。此外,有跡象表明,關稅正影響美國消費者價格:大型電器、電腦、運動器材、玩具等商品價格在6月出現明顯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