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協議爭議不斷,成本轉嫁拋向美國,歐洲車企集體盤點關稅重創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木】當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向歐洲汽車業,昔日風光無限的德系豪華車企正集體陷入利潤暴跌的寒冬。最新財務數據顯示,梅賽德斯-奔馳、保時捷、奧迪等歐洲汽車巨頭上半年業績遭遇斷崖式下跌,這場由美國單邊主義引發的貿易風暴,已讓歐洲製造業感受到沉重影響。儘管美國同歐盟已於7月27日達成貿易協議,但包括汽車行業在內,歐洲多個商業組織的領袖譴責這項新協議對歐盟經濟造成的損害。據路透社7月31日報道,包括保時捷和阿斯頓·馬丁在內的部分歐洲豪華汽車製造商已上調了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這可能爲其他大品牌的效仿鋪平道路,歐洲汽車公司開始將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利潤斷崖下跌,關稅成推手

7月31日,德國寶馬汽車集團公佈,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77億歐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稅後淨利潤40億歐元,同比下降29%。英國《衛報》此前援引德國梅賽德斯-奔馳公司的最新聲明稱,由美國發起的高關稅政策將使公司損失3.62億歐元。梅賽德斯-奔馳表示,關稅“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並已對銷量造成衝擊,其第二季度銷量同比下降9%。數據還顯示,梅賽德斯-奔馳今年上半年利潤遭遇腰斬,從去年同期的約61億歐元驟降至約27億歐元,今年二季度全球銷量同比下降9%。數據顯示,梅賽德斯-奔馳核心汽車業務利潤率受關稅拖累明顯,若無關稅影響本可達6.6%,實際僅爲5.1%。這迫使梅賽德斯-奔馳下調全年收入預期,預計將“大幅低於”去年的1460億歐元。

保時捷境況更爲慘淡,其7月30日公佈的經營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6月合併淨利潤驟降71%至7.18億歐元,尤其是在今年二季度汽車業務營業利潤暴跌近91%。僅美國關稅一項就造成約4億歐元的負擔。保時捷方面表示,爲保護客戶利益,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選擇“自行承擔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兼任保時捷及其母公司大衆首席執行官的奧利弗·布魯姆坦承:“我們離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保時捷應該達到的水平都還很遠。”大衆旗下奧迪集團2025年上半年的利潤重挫37.5%至13億歐元,其中美國進口關稅造成約6億歐元損失。目前該公司已宣佈計劃在德國裁員約7500人。

其他歐洲車企同樣未能倖免。下轄吉普、雪鐵龍等品牌的斯泰蘭蒂斯集團預估2025年全年關稅支出高達約15億歐元,其最重要市場北美市場的業績表現已經遜於歐洲市場。英國豪華品牌阿斯頓·馬丁7月31日發佈盈利預警,將困境歸咎於美國關稅及亞洲市場需求疲軟,上半年銷量同比暴跌25%。儘管雷諾的主要市場收入源自歐洲,但仍下調了全年利潤率目標。

對美國市場漲價

對於美歐之間剛剛達成的貿易協議,德國各界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德國之聲”網站稱,德國總理默茨對美歐達成貿易協議表示歡迎,認爲此舉避免了一場可能重創德國經濟及汽車產業的貿易衝突。大衆、寶馬等德國車企是遭受美國現行27.5%汽車及部件進口關稅打擊最嚴重的企業之一。但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爲,歐盟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妥協達成的關稅協議對歐洲汽車產業來說依然是痛苦的。美國政府將對來自歐盟的進口產品徵收15%的關稅,雖然稅率低於近幾個月對汽車行業徵收的27.5%,但遠高於此前的稅率。德國汽車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則明確對美歐達成貿易協議表示了批評,稱其將每年給歐洲汽車製造商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令它們在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過程中負擔更加沉重。

北美市場是大多數歐洲汽車製造商最重要的海外市場。根據歐洲汽車協會的計算,超過20%的歐洲汽車出口方向是美國市場。美國加徵關稅對歐洲車企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儘管德國大衆集團在美國生產Atlas和ID.4電動汽車等車型,但它很可能是受關稅影響最大的歐洲車企之一。大衆旗下的奧迪和保時捷在美國沒有自己的工廠,全部由歐洲或墨西哥生產汽車並出口到美國,而美國對墨西哥汽車進口關稅也高達15%。

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在美國南部擁有工廠,但這兩家德國豪華車企並非在美國生產所有在美銷售的車型。例如,梅賽德斯-奔馳只在亞拉巴馬州生產GLS等SUV車型,而寶馬在其位於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的工廠主要生產大型SUV。法拉利和蘭博基尼等歐洲跑車品牌在美國沒有生產基地,在此銷售的所有車輛均爲進口。

儘管有分析認爲,能夠負擔起豪華車品牌的消費者可能並不在乎關稅帶來的產品價格上調,但汽車行業及其供應商的價值鏈錯綜複雜,且包含多國。美國政府加徵的關稅將反映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細微環節。根據美國交通部的分析,在美國組裝的汽車遠非100%“美國製造”。寶馬在南卡羅來納州工廠組裝的汽車零部件中,只有約30%來自美國。根據美國關稅政策中關於零部件產地的要求,它們將被徵收關稅。

奧迪首席財務官于爾根·裏特斯伯格本週在發佈公司財務數據時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評估美歐貿易協議的影響。他並未排除在美國市場漲價的可能性。據一些報道稱,奧迪正在考慮在美國建廠。此外,大衆核心品牌的一位發言人也表示,集團正在討論“未來在北美生產更多車型”。不過,目前奧迪尚未就此作出最終決定。

根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7月31日的報道,斯泰蘭蒂斯高層也在考慮上調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報道還援引美國汽車市場專家的分析稱,預計在2026年,華盛頓加徵的關稅將令在美國銷售的部分車型價格上漲4%至8%。

挑戰也來自中國

當歐洲車企爲15%的關稅而感到焦慮之際,來自中國的對手也令它們感受到了壓力。中國新能源車正在東南亞、中東市場勢如破竹。與此同時,多家德國汽車製造商近期報告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

德國汽車管理中心專家指出,中國品牌憑藉智能化優勢和本土供應鏈,正加速搶佔高端市場。德國波鴻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汽車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認爲,主要原因是德國汽車製造商的電動汽車在中國消費者中不受歡迎。他表示:“這些來自德國的汽車價格過高,數字化程度也不夠。美國關稅以及中國針對進口汽車實施新的徵稅政策加劇了這一問題。”

近日,中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公告,調整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政策,擴大徵收範圍,從售價130萬元下調至售價90萬元,從燃油小汽車擴大至包括純電動、燃料電池等動力類型的小汽車,新能源汽車也被納入。杜登霍夫表示,受這一新規影響最大的正是德國品牌在中國市場佔優勢的車型。

德國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汽車管理中心的汽車專家布拉澤爾表示,對於德國車企而言,形勢已變得更加嚴峻。多年來,他一直在觀察中國本土製造商如何向德國高端汽車品牌發起衝擊。這些製造商不僅更具創新性,而且價格更低。德國企業需要努力提升產品的吸引力,需要比競爭對手更具創新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