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騙子盯上了美國大學生

美國《大西洋月刊》7月29日文章,原題:騙子盯上了大學生   2019年3月,美國教育部反欺詐調查組來到休斯敦一所職業學院進行例行檢查。然而他們想約談的幾名學生卻不見蹤影。當調查員結束沮喪的一天準備返回停車場時,兩名失蹤學生突然出現,他們希望在校方聽不見的地方交談。這次談話揭穿了一場持續多年、竊取美國納稅人錢財的騙局。然而,類似調查如今很難再開展。新任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今年裁撤了超80%的反欺詐團隊。

騙局並非個案

這所名爲“職業培訓學院”的機構從當地非營利組織招募流浪漢,其中多數從高中輟學,有些人甚至是半文盲且有犯罪吸毒史。校方承諾:只要他們註冊入學,聯邦助學金將支付學費書本費。實際上,學校用未經認證的高中僞造文憑,以學生名義開設聯邦助學金賬戶後,暗中替他們申請了大額貸款。許多學生在問詢中才驚覺自己揹負數萬美元貸款。該學院最終於2021年12月被取消聯邦助學金資格。

此類事件絕非個案:2005年調查員發現中大西洋地區某職業學院以125%溢價向學生出售筆記本,給只在醫院儲藏室培訓兩週的人頒發“外科技術”證書;佛羅里達某“體育學院”謊稱能幫學生進入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會)一級聯盟,實則脅迫他們貸款參加美容美髮培訓。2021年至2024年8月,教育部共處罰85所院校,開出6170萬美元罰單,35所被切斷聯邦助學金渠道。

美國高校每年獲得超1400億美元聯邦助學金。今年年初,教育部尚有約220人負責監管這筆資金,但如今這些調查已全面停滯。據參與多起欺詐案調查的匿名官員透露,這是教育部近50%裁員計劃的一部分。美國政府以打擊“浪費、欺詐和濫用”爲由精簡聯邦機構,但教育部反欺詐團隊的裁撤將適得其反。

“骨架團隊”難以完成任務

即便裁員前,教育部也是內閣中人員最少的部門。雖然教育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資助監管,但該部仍肩負重要職能:管理1.7萬億美元聯邦學生貸款組合,每年爲低收入大學生髮放310億美元佩爾助學金。

美國聯邦學生貸款本意是提供私人市場無法獲得的信貸。與房貸不同,申請者無需資產證明或工作擔保,貧困家庭還能獲得佩爾助學金。這套體系在助力求學的同時,也滋生了欺詐溫牀。爲防止此類亂象,國會通過《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學生須高中畢業或通過GED(美國普通教育文憑)考試;院校須經認證機構審覈;必須與教育部簽訂法律協議並提交年度財務報告。這些本已是最低標準,但連這也需要執法保障。

此前,美國教育部質量保障團隊分5個工作組:審覈新院校資質、年度審計、監管營利性院校財務、10個地區辦公室實地考察,以及專查重大欺詐的特別調查組。這些國會授權的部門遭大規模裁撤,團隊從220人銳減至不足40人,僅剩文員處理流程性文件。參與多起欺詐案調查的官員表示:“我們曾讓許多不良學校關門,追回數千萬美元公款。”教育部副新聞祕書辯稱“繼續依法履行所有職責”,卻未說明如何用 “骨架團隊”(即最少人員配置)完成工作。聯邦法官在暫停裁員的禁令中稱,麥克馬洪裁撤“整個辦公室和項目”的行爲已使教育部“無法履行法定職能”。

不合格的學校或亂象叢生

裁員恰逢政府實施“大而美”法案。該法案首次允許佩爾助學金支付最短8周的職業培訓課程,而這類在公交站和深夜電視購物狂打廣告的課程本來就亂象叢生。在裁撤監管者後開放資助,註定釀成惡果。法案雖規定畢業生收入不達標的院校將受罰,但豁免了證書課程(其畢業生不達標概率高10倍),而執行該條款所需的數據分析師和律師,正是剛被解僱的那些人。

與此同時,騙子們正蟄伏待機。文章開頭提到的“職業培訓學院”創始人兼CEO卡麗·普爾已將學院更名爲“農業科技在線學習中心”,其光鮮網站寫着“逾10年輝煌歷史”,另一頁卻用小字註明“本校不參與聯邦助學金項目”。美國教育部曾設有專門防患於未然的崗位,如今這些辦公桌已空空如也。(作者凱文·凱里,林悅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