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China Travel暑期火熱,外國遊客體驗“驚喜時刻”

【環球時報記者 任筱楠 丁雅梔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編者的話:7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會上介紹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移民管理工作發展成就。其中提到,當前,免簽入境已成爲外籍人員來華旅遊、商貿的主渠道,帶動入境旅遊持續升溫。文化和旅遊部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接待外國遊客2694萬人次,同比增長96%。時值暑期旅遊旺季,“China Travel”全球熱度持續升高。在中國免籤“朋友圈”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外國遊客在華旅遊體驗呈現出新特點與新需求,同時也對旅遊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環球時報》記者據此採訪了多位來華外國遊客,記錄下他們在中國旅行中的難忘體驗。同時,也與旅遊業界人士共同探討入境遊未來的新趨勢與提升空間。

驚喜:從賽博朋克的重慶到溫柔內斂的蘇州

來自德國的漢娜即將開啓她的第四次中國之旅。從2023年10月初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到現在,短短兩年時間,她的足跡已遍佈中國十幾個城市,從香港的繁華街頭到西安的千年古蹟,從重慶的“賽博朋克”街巷到成都的悠閒茶館,每一段旅程都爲她打開了認識中國的新窗口。這位偏愛獨自旅行的歐洲遊客,用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一個多元而立體的中國。

不同於大多數西方遊客,漢娜第一次來中國並沒有選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而是從香港出發,途經重慶感受了立體城市的魔幻,再到西安觸摸千年歷史的脈搏,最終抵達北京體驗首都的魅力。

“我原本打算走常規旅遊路線。”漢娜回憶道,“但重慶那種超現實的視覺衝擊讓我無法抗拒。”她告訴記者,她偶然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重慶的視頻和照片,一下子被吸引了。“那些照片裏的重慶就像一座從科幻電影中走出來的城市,高低錯落的建築在夜色中閃爍着霓虹,‘賽博朋克’的氛圍讓我立刻產生了嚮往。”漢娜說,而西安則是她多年的夢想之地。“上學時,我在歷史課上第一次瞭解到兵馬俑,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奇蹟之一。”漢娜笑着說,“所以我的第一次中國之旅必須把西安放在行程裏,否則就不算完整。”

“友好”“安全”,提及這趟旅程給她留下的印象,漢娜用兩個詞回答。在來到中國之前,漢娜心裏還有些顧慮。“我以前以爲,因爲語言不通,我們可能很難向當地人求助,但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她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在重慶時,她與一對當地夫婦三次不期而遇,“在這麼大的城市裏,我們能一次次相遇,我想這一定是種緣分。那對夫婦也有同樣感受,於是通過翻譯軟件邀請我共進晚餐。”漢娜感慨道,接到邀請的那一瞬間對她來說是“驚喜時刻”,她感受到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熱情與友好。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我會對自己的物品、個人安全感到絕對放心,在這個星球上,很少有國家能讓我感到如此安全,作爲一名獨自旅行的女性,我在中國感受到的安全感是無可比擬的,這也是我一次次回到中國的原因。”漢娜說。

隨後的兩次旅行中,漢娜的足跡延伸至江南水鄉和巴蜀勝地。除了城市觀光,漢娜對中國文化的體驗也頗具深度。她告訴記者,她特別喜歡中國漢服,已經拍過兩次漢服寫真。在上海和成都,她還分別參加了漢服晚宴和宮廷晚宴。精心佈置的宮廷晚宴讓她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了直觀認識。

同樣被中國換裝體驗吸引的還有來自俄羅斯的娜塔莉亞,她和同事最近到吉林延吉出差。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來之前完全沒有想到一個邊境城市還會有這麼多高樓、這麼現代化。“這裏的夜景真的太漂亮了,我很喜歡晚上到河邊漫步,還有夜市上的各種美食都讓人垂涎不已。”

在延吉,讓娜塔莉亞印象最深刻的體驗便是換裝當一次“延吉公主”了。“這真的很有趣,我挑選了一件粉紅色的朝鮮族服裝,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我就完成了全部妝造,花費不過兩三百元。我很驚訝,在中國很多城市有這種妝造、旅拍商店。女孩子們不需要很多花費便能當一次‘公主’或是‘女王’,像電視明星一樣拍照。”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在採訪赴華旅遊的韓國遊客時,被問及對中國之行的印象,不少人都表示,有別於以往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中國之行帶來了“超出預期”的驚喜。

“原以爲難度會很高,但到了中國後才發現,一切比想象中容易太多。”這是韓國遊客洪研秀一家結束中國旅行後的最大感受。他們一家四口幾個月前首次來華自由行,選擇了上海。洪研秀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我們的小女兒才6歲,出發前很擔心她能不能適應。但從地鐵、商場到迪士尼樂園,再到進餐廳、點外賣,一切都非常順利”。她說,酒店員工服務周到,線上外賣App非常友好,點餐毫無壓力。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上海自7月1日起迎來暑期入境遊熱潮。7月1日至15日,上海邊檢機關在空港口岸累計查驗入境外籍旅客18.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5.5%。其中,已有9.2萬人次外籍旅客利用免籤政策和240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從上海口岸入境,佔入境外籍旅客總量近50%。

另一位韓國遊客樸在石則選擇了另一種中國線路。他用了兩週時間,遊覽了北京、蘇州、杭州、上海和桂林。他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最喜歡的是蘇州、杭州和桂林。杭州的西湖、街道綠化讓他產生了想定居的念頭,生活節奏適中,城市既有歷史文化,又很有現代感。樸在石說,桂林山水實在太夢幻,彷彿置身另一個世界。“我特別喜愛蘇州的古典園林,蘇州有一種溫柔內斂的中國美學。”

趨勢:科技與非遺的沉浸式體驗

“原來外國遊客來中國看的都是歷史和傳統,如今隨着中國高科技的發展,他們也想去看一看能代表世界前沿科技的工廠和企業。”談及入境遊的最新變化趨勢,國旅總社入境部歐洲市場室總監周佔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期,我們發現一些客戶除了傳統景區外,還提出參觀電動汽車工廠或是互聯網公司的需求。比如,在北京想要參觀小米工廠,到深圳想去騰訊,到杭州想去阿里巴巴……他們希望通過這些科技企業更好地認識中國。”

談及外國遊客對工業遊、科技遊興趣大增的原因,周佔峯分析稱,隨着更多中國企業在海外佈局,中國高科技產品在海外越來越受認可,入境遊客也對這些中國企業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舉例說,日前,京東宣佈擬收購德國家喻戶曉的電器超市MediaMarkt的母公司CECONOMY。因此德國人自然而然地會關注京東,來到中國後,也會想要去看看中國電商企業是如何運轉的。

而在文化體驗層面,外國遊客也展現新需求。攜程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入境旅遊市場層面,遊客從觀光打卡向深度文化體驗轉變,非遺、民俗等沉浸式項目需求激增,爲市場注入了持續動力。

周佔峯提到,最近他們與瑞士的中醫協會策劃了中醫主題線路,在北京、西安、成都、上海都安排了鍼灸、中醫藥等相關體驗。傳統旅遊景點與中醫體驗的結合也讓遊客的停留時間有所延長。

作爲知名自然風光目的地,張家界一直受到韓國遊客、尤其是中老年遊客喜愛。張家界納百利國際旅行社總經理張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來,當地的七十二奇樓憑藉充滿沉浸感的夜間文化體驗場景受到韓國年輕遊客歡迎。藉助社交媒體的傳播,這個將土家族建築與現代光影科技融合的景點成爲不少外國遊客爭相打卡的目的地。此外,當地景區推出的飛拉達(即“鐵索棧道”,一種結合攀巖與徒步的新興運動)等戶外項目也受到外國年輕遊客歡迎。張煒說,“得益於這些新產品,我們的客源結構出現年輕化趨勢。”張煒還告訴記者,目前張家界出臺了更好的獎勵政策,鼓勵旅行商開發新興市場。這也有助於入境客源結構多元化。

春秋旅遊入境遊總監鄭學達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一些新興市場的遊客對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現代化的城市風貌以及高性價比的旅遊產品,都表現出極大興趣。“在入境遊產品設計中,我們會注入更多類型的文化體驗元素。如今,遊客的腳步不僅駐足知名景點,還會走進當地的建築、街區,甚至是當地人家、菜市場等更具生活氣息的場景裏。爲此,我們通過提高參觀和了解目的地歷史文化等內容的佔比,讓入境遊產品和服務更好地匹配高度細分的市場需求。遊客在遊覽經典景點之外,還可以走進商圈、高校,乘坐都市觀光巴士,感受城市的溫度。”

隨着今年中國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中國購”不斷升溫,外國遊客的購物選擇也越發多元。周佔峯表示,現在“即買即退”的購物場景越來越多,之前遊客購買的是傳統瓷器、絲綢、茶葉等,現在他們會購買文創、非遺產品以及3C產品等。“6月初,我們接待了一批前來考察的外國旅行商,他們到北京紅橋市場購物,對各種產品都很感興趣,甚至保安下班了,他們還在掃貨。”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王笑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當前,中國入境旅遊市場散客化、體驗內容生活化、目的地“下沉”等趨勢明顯。入境旅遊的熱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歷史景觀與現代科技融合,例如重慶燈火輝煌的傳統夜景與輕軌穿樓的現代景觀被外國博主稱爲“賽博朋克2077”現實版;二是美食與文化體驗,外國遊客對中國美食和文化的熱情持續高漲;第三,現代科技娛樂與社區生活,例如高鐵、移動支付、機器人送餐等現代娛樂與社區生活便利化讓外國遊客驚歎。王笑宇還稱,文商旅體融合、“工業旅遊”“夜經濟”等新業態也越來越受到外國遊客青睞。

不足:多語言服務不夠普及

目前,中國已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籤或全面互免簽證。爲便利外籍來華人員,中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簡化入境手續、提高支付限額、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等,多位受訪者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政策顯著提升了來華旅遊的便利性和靈活度,但在中國旅遊也存在一些不便之處。

漢娜在華旅遊時就遇到過支付方面的問題,“微信和支付寶非常方便,但此前我也遇到過單次超過限額的情況。我有很多想買的東西,有時候微信和支付寶達到限額,又找不到ATM機,會讓我感到非常遺憾。”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去年,爲解決外籍來華人員支付限額等難題,支付寶、財付通等主要支付機構將外籍來華人員使用移動支付的單筆交易限額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計交易限額由1萬美元提高到5萬美元。

此外,漢娜表示,雖然一些大城市的地鐵有英文標識,但有些小城市的公交信息只有中文,對外國遊客來說不太方便。她建議中國的公共交通系統能進一步優化多語言服務,“這樣能讓自助旅行的外國遊客更有安全感”。

不過,漢娜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對中國旅行的熱愛。走過中國十餘個城市後,漢娜對中國的現代化程度有了新認識。“我覺得中國的現代化程度很高,特別期待去深圳,因爲聽說那裏將前沿科技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公園裏有無人機送飲料等,這在歐洲是很難想象的。”

作爲多次探訪中國的德國遊客,漢娜經常向身邊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很多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過時的信息裏,甚至有些偏見。”在她看來,旅行是消除偏見最好的方式,她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述,讓更多歐洲人瞭解真實的中國。“我幾乎向所有人推薦了中國,這是一個值得多次探訪的國家,每次都會給我新的驚喜。”

“中國在接待外國遊客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兩位韓國受訪者舉例稱,部分餐廳、景區預約系統不支持境外手機號,導致他們只能與酒店前臺協商,代爲操作。一些餐廳菜單沒有圖片,語言不通時點餐較爲困難。洪研秀表示,“如果今後能支持外國手機號註冊App、提供更多英語指引就更好了。”

娜塔莉亞同樣認爲語言服務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我們在一個充滿民族風情的園區拍了不少照片,那裏有很多傳統的朝鮮族建築。比較遺憾的是,攝影師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俄語,因此無法給我動作指導,我很羨慕那些中國女生,在攝影師指導下拍出的照片非常專業、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幾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提到還會計劃下一次來中國旅遊。對於即將到來的第四次中國之旅,漢娜計劃停留30天,這得益於中國對德國試行的單方面免籤政策。“之前因爲一些原因,每次只能待兩週,很多地方都來不及細細品味。”這一次,除了深圳,她還計劃探索一些中小城市。漢娜已經通過社交平臺做了詳細的旅行攻略,列出了長長的清單:去雲南體驗少數民族文化,去張家界感受自然風光,去廣州品嚐地道早茶……

兩位韓國受訪者也向記者表示,“會毫不猶豫地再次選擇中國作爲旅行目的地”。“這次旅行徹底顛覆了我們對中國的印象。”洪研秀說,“中國比想象中的更加現代化,更加充滿人情味。”

前景:如何釋放萬億市場增量

未來,中國入境遊的潛力還很大。王笑宇告訴記者,相較於法國、日本等旅遊業較爲發達國家入境旅遊收入在GDP中的佔比(法國和意大利爲2%,日本爲1.34%),中國的入境遊收入在GDP中佔比僅爲0.5%,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日前在《釋放中國入境遊萬億增量潛力》一文中寫道,“結合中國現有龐大經濟體量,若入境旅遊收入佔GDP比重達到1%—2%的國際可比水平,將意味着存在約1萬億至2萬億元人民幣的潛在市場增量,機遇規模巨大。”

不過,業內人士、專家認爲,要釋放上述潛力,一些目的地在國際化服務、便利性、產品設計等方面還有一些短板亟待補齊。

周佔峯最近陪同一些歐洲旅行商前往一西部省份考察,“當地非常重視,各方面接待也很好,基建和風景也讓歐洲旅行商讚歎不已。不過當地在國際化服務方面有一些細節存在不足,這種現象在很多地區都存在。”他向記者舉例說,“比如我們入住的一家五星級酒店,自助早餐很好、很豐盛,但菜品標籤上沒有英文,很多外國人不知道是什麼食物;連接酒店WiFi需要獲取手機驗證碼,但只能用中國號碼接收……這些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困難,但需要酒店和目的地更多去考慮入境遊客的需求,不斷提升入境遊的便利性。”

王笑宇表示,目的地還需要持續提升其入境遊客友好型城市形象和國際化服務水平。即在退稅換匯便利化、入境手續電子化、行李寄存便捷化、諮詢服務多語種、導遊講解高效率、門票預訂簡潔化、交通接駁迅捷化、公共衛生品質化等方面持續提升。在產品方面,要推動傳統產品品質升級,融入文化解讀、科技賦能、互動體驗等新內容,以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生物科技等最新科技應用賦能旅遊產品開發設計、旅遊服務優化升級、旅遊市場管理規範、旅遊運營效能提升。

當前,入境遊客散客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如何爲自由行遊客創造更友好的環境成爲一個重要課題。曾經自由行遊覽過50多個國家的旅遊達人小悠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於自由行遊客來說,目的地官方諮詢中心以及景區官方信息至關重要。在歐洲大部分城市,旅遊諮詢中心都提供多種多樣的免費旅遊手冊,涵蓋地圖、餐飲、娛樂、住宿、戶外活動、當季演出等,這些手冊一般都有當地語言和英語兩個版本,很多城市還提供漢語、日語等亞洲語言版本。遊客可以一站式獲得官方信息。“很多國內城市雖然設有諮詢中心,但很少有提供中文旅遊手冊的,更不用說英文版手冊了。因爲中國移動互聯網非常發達,中國遊客習慣從社交平臺上獲取旅遊攻略信息,但對於外國遊客來說,他們很難在中文互聯網上搜索到這些信息。”

“此外,目的地和景區不應該將‘攻略’讓渡給社交平臺,應該建設好官網。”小悠表示,現在中國自由行遊客習慣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搜索攻略,因此很多目的地和景區已經將官網荒廢,只重視在社交媒體上推廣。但由於社交平臺上的內容大多數是遊客和商家上傳的,主觀傾向、商業引導、爲博流量誇大其詞以及錯誤難以避免,這些碎片化內容有時會讓遊客越看越糊塗。因此,景區和目的地官網應該爲遊客提供準確的雙語信息和路線指導。小悠舉例說,挪威羅弗敦羣島的網站上,詳細列出了不同類型、不同季節的體驗,所有徒步路線都有詳細介紹,包括難度、耗時等。“國際遊客只需要瀏覽官網就能獲得正確全面的信息。”

而對於旅行商來說,想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接待能力,人才依然是一個難題。張煒告訴記者,當前影響開發新市場的主要因素便是小語種人才,“小城市很難留住這些人才”。鄭學達也表示,入境遊專業人才的短缺是首要難題,缺乏熟悉不同客源市場文化背景、語言特點和消費習慣的入境服務人才。

在消費場景方面,周佔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外國遊客尤其是歐洲遊客對夜市、週末集市、服裝攤位、小喫攤位、農貿市場等充滿“煙火氣”的地方更有興趣。中國很多城市的旅遊硬件設施非常先進,可以說“領先世界”,城市中大型商場林立,但是對於注重與當地人交流和溝通的入境遊客來說,上述有煙火氣的商業氛圍纔是最有吸引力的,也是吸引他們停留的重要原因。“比如,當前北京一些衚衕經過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出充滿休閒氛圍的文化消費場景。一些入境遊客會在此City Walk,逛累了還可以品嚐小喫、喝咖啡,這就是入境遊客比較偏愛的體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