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時下,智能手機已成爲人們獲取信息、社交娛樂的核心工具。多學科專家指出,當我們刷手機出現注意力極度渙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嚴重情緒化反應、深度學習能力下降、空虛感增加等症狀時,就提示我們的大腦正在被“腐蝕”,就是所謂的“腦腐”,即因長期暴露於碎片化信息而引發的認知衰退與腦功能損傷。
面對智能手機已深度嵌入人類生活的現實社會,“腦腐”一詞橫空出世敲響了數字時代的警鐘。醫學專家們揭示的青少年腦部結構改變、認知功能衰退等研究成果,不再是遙遠的實驗室數據,而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現實危機。這場由指尖滑動引發的腦部革命,正在改寫人類認知進化的基本規律。規避由手機過度使用而導致的“腦腐”現象,應成爲現代社會的公民自覺。
“腦腐”並非是指大腦真的發生病變,而是對由信息“超載”導致認知下降或精神疲勞的一種感覺描述。用專家的話說,當我們刷手機出現注意力極度渙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嚴重情緒化反應、深度學習能力下降、空虛感增加等症狀時,就提示我們的大腦正在被“腐蝕”。
“腦腐”的生理性損害表現在多個層面,比如,由手機成癮導致多巴胺過度刺激,讓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與自控的核心區域)由厚變薄,從而引發注意力分散;夜間刷手機造成藍光暴露,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干擾睡眠節律,這不利於腦細胞修復與記憶鞏固;久坐刷手機,會減少身體活動,導致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下降。除了認知層面的改變外,“腦腐”還會對人的軀體和情緒造成不良影響。過度沉溺網絡,會導致注意力缺失,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而由於缺少現實社交,又容易引發抑鬱情緒,甚至發展成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腦腐”症狀並非不可逆,通過重建健康習慣的人爲干預,大腦是可以恢復彈性的。面對這一現象,簡單的技術戒斷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需要建立的,是多層次立體化的防禦體系,在這之中,尤其要針對自控能力較差、受影響較深的青少年採取有效防禦措施,引導他們正確使用智能手機,重建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首先,科學設定“數字行爲”邊界。爲防止孩子對手機的過度沉迷,家庭與學校可協同制定手機使用規則,比如規定每天娛樂性上網的時間,限制單次使用時長、劃定“無屏幕時段”,逐步恢復深度閱讀和麪對面社交的習慣等。
其次,加強替代性認知訓練。重拾紙質閱讀的沉浸式體驗,重構家庭對話的情感聯結,復興手寫筆記的思維留痕,多做邏輯思維遊戲和體育運動等。這些看似傳統的認知訓練,恰恰是對抗數字異化的良方,有助重建青少年大腦的持續思考能力。
最後,實施睡眠保護計劃。睡眠是人體恢復和重建能量的重要過程,睡眠時可促進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既對大腦健康有益,還有助身高增長和骨骼閉合。爲此,要嚴格規定睡前一小時禁用電子設備,通過調整光照環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保障8小時高質量睡眠。
在這場人機文明博弈中,真正的敵人並非技術本身,而是人們對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腦腐”的警示不是要重返矇昧,而是要在數字浪潮中守護住人性本質,即持續追問的能力與超越自我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