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北京一律師連續10年在某機構進行體檢,從未檢查出患癌風險,卻在2024年被確診爲“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這位律師認爲,體檢存在漏檢、誤檢問題,就此提出投訴。
如今,隨着民衆健康素養的提升,很多人都會定期體檢。但圍繞體檢,有一些誤區需要澄清,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拿到體檢結果後,不知道需要就哪些問題去醫院複查,哪些需要干預。對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ICU)主任醫師薄世寧,請他來聊聊體檢那些事兒。
避坑
記者:去體檢前,有沒有什麼需要提前知曉的注意事項?
薄世寧:體檢中有一些常見的“坑”,無論是體檢機構強烈推薦,還是醫院極力宣傳,我都希望大家不要被忽悠,避免浪費金錢,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第一,把PET—CT當作體檢項目。有人覺得,用PET—CT掃描全身,如果沒有發現癌症就可以放心了。
其實,PET—CT從來都不是一個健康篩查項目。在醫院,醫生用PET—CT尋找患者各部位的腫瘤病竈,主要用於評估已發現腫瘤的患者是否發生遠處轉移,或者對高度提示腫瘤的患者尋找原發病竈。也就是說,這是給已經出現相關疾病的人做的檢查項目,不僅貴,而且人體吸收的輻射量也大。
同時,PET—CT在發現空腔臟器(胃、腸等)病變方面存在盲區,因此不能取代胃鏡、腸鏡等常規檢查。
第二,一滴血查出所有癌症,生物電能查出上百種病。
有些體檢機構號稱只用一滴血就能查出所有癌症,其實至少在目前,技術上還無法實現。還有的機構號稱用生物電就能夠查出上百種病。這種檢查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因爲目前沒有任何一種儀器,可以同時精確地檢測出這麼多種疾病。一滴血和生物電的測試都是爲了盈利的項目。
第三,健康人查微量元素。
如果不是爲了治病,不推薦去檢測微量元素。血液中微量元素受影響因素衆多,而且也未必查得準。
風險
記者:有人認爲,每年體檢似乎沒什麼用,因爲看到身邊有人每年體檢,還是得了晚期癌症。
薄世寧:我們先看一下中國癌症的發病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年有430萬人被確診爲癌症,平均每天至少1萬人確診,平均每分鐘至少7人確診。40歲之前癌症發病率相對低。到了40歲之後,發病率突然快速增高,80歲左右癌症發病率達到最高峯。
癌症最大的高危因素,不是環境,而是高齡。因爲年齡越大,人體細胞分裂次數累積就越多,累積基因損傷、突變就越多,正常基因(原癌基因)轉化爲癌基因的風險也越大。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患癌的風險之中,生命就是一種癌前狀態。所以,得大病,尤其是癌症,不僅是個概率問題,更是一個時間問題。
等感覺出了問題再去醫院檢查,很多患者就已經是中晚期了,這是因爲人體具有強大的代償機制。身體某個部位出了問題,剩餘組織會加大工作力度,代替、補償出了問題的部位工作。所以,絕大多數慢性病在早期都沒有症狀。等到發現症狀,就說明身體代償不動了。千萬不要認爲身體舒服就是沒病。所有的慢性病都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經歷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慢性發展,突然被發現的。所以,開展早期篩查很重要。
早篩
記者:體檢的價值就在於把疾病早早篩查出來,是這樣吧?
薄世寧:基本是。體檢的最大價值是查小病。我們每個人都走在生大病的路上,但是篩查的最大價值卻不是查出晚期的大病,而是查出早期的小病。對於癌症來說,查出癌症以前的病變,在小病階段開始治療,降低它進展成癌症的風險,纔是篩查的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體檢後管理的重要性大於體檢本身。很多人認爲體檢就像考試,通過了就行了,對於檢查結果不重視。拿到結果要麼看不懂,要麼不主動去幹預小問題,如果是這樣,篩查就沒起到作用。
記者:那麼一般什麼時候開始篩查癌症呢?
薄世寧: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包括我們國家推薦的腫瘤篩查年齡都在50歲以上。但是比如肺癌、胃癌、乳腺癌、腸癌,這些年都有發病年齡提前的趨勢,越早發現問題,獲益越大。所以,我建議第一次進行精準疾病篩查的年齡在40歲。
國內外很多專家也都呼籲儘早開始篩查,尤其是對於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羣。我建議,有直系親屬患癌的子女,把患者發現癌症的年齡減去15歲,作爲自己開始篩查的年齡。舉個例子,假設陳先生的母親在50歲時被查出患了結腸癌,那麼陳先生就應該在他母親患病年齡前15年進行篩查,也就是在35歲要做結腸鏡篩查,見到息肉就切除,可以大大降低患癌風險。
1234
記者:該如何選擇性價比高的體檢項目呢?
薄世寧:通常無論是去醫院體檢,還是在體檢機構體檢,體檢套餐已經包含了比較全面的常規體檢項目。但我設計了一個容易被忽視,並且常規體檢套餐裏未必能夠覆蓋的項目組合,經濟、高效,獲益大,總結成“1234”。
1種細菌:幽門螺桿菌。
2種病毒:HPV病毒、乙肝病毒。
3種男性必要檢查:肺部低劑量CT、胃腸鏡、前列腺超聲+PSA檢查。
4種女性必要檢查:肺部低劑量CT、胃腸鏡、TCT(HPV)、乳腺的超聲或者鉬靶檢查。
這些項目可以篩查胃癌、腸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這幾種癌症較爲多發,且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早期發現並治療可以達到長期生存的效果。最關鍵的是,很多問題可以在變成癌症之前的階段,也就是癌前病變階段通過篩查發現,完全可以避免其進展成癌症。所以,這些篩查項目的獲益很大。
對於發病率相對低、即便早期發現也獲益不大的癌症種類(如胰腺癌),權衡利益和風險,目前也有學者不推薦進行常規篩查,除非是具有家族史的人羣和具有明確症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