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近年來,我國帕金森病發病有上升趨勢,據《中國帕金森病報告2025》顯示,中國現存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數超過500萬例,發病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隨着疾病認知的深入和治療手段的迭代,如何應對中晚期症狀波動、非運動症狀管理以及新藥研發的突破,成爲醫學界和患者共同關注的焦點。近日,多位帕金森病領域權威專家圍繞疾病現狀、治療方向展開討論,爲患者和臨牀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
帕金森患者中晚期管理成難題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徵爲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退化,導致運動症狀(如震顫、僵直、步態障礙)和非運動症狀(如焦慮、抑鬱、便祕、睡眠障礙)的疊加。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許二赫指出,帕金森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也面臨一些挑戰:早期藥物效果顯著,但中晚期因腦細胞儲存多巴胺能力喪失,患者出現“症狀波動”(藥效短、突然僵直)和“異動症”(不受控扭動),非運動症狀也顯著增多,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患者可能在“關期”(藥效不足)時無法扣紐扣、拿餐具,行走中突發“凍結步態”摔倒;而在“開期”(藥效過量)時因異動症撞翻物品,甚至影響吞嚥安全。
“帕金森病中晚期治療的核心矛盾在於‘治療窗’極窄。左旋多巴等短效藥物半衰期僅1.5小時,患者需頻繁用藥,但受損腦細胞無法穩定釋放多巴胺,導致藥效‘過山車’式波動。”許二赫強調,減少短效多巴製劑、加用長效藥物是關鍵,但需平衡運動症狀與非運動症狀的相互影響。
除了運動症狀,非運動症狀也不容忽視。焦慮、抑鬱、便祕、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常被忽視,但其治療難度遠超運動症狀。例如,便祕可能與腸道神經系統退化相關,失眠則涉及腦區病變與藥物副作用的雙重影響。傳統多巴胺藥物對此效果有限,需聯合抗抑鬱、改善睡眠藥物,但增加了用藥複雜性。
近年來,新一代MAO-BI藥物甲磺酸沙非胺片因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成爲焦點。該藥物通過抑制單胺氧化酶B減少多巴胺降解,同時阻斷鈉通道和抑制鈣通道開放,降低谷氨酸釋放,從而改善神經元過度興奮。這一雙重機制不僅延長了多巴胺作用時間,還會緩解疼痛、睡眠障礙和情緒問題。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毛薇分享了XINDI研究數據:沙非胺片可縮短“關期”1.1小時,延長“開期”1.07小時,UPDRSⅢ評分降低3.8分,顯著改善運動遲緩、肌強直等症狀。在非運動症狀方面,患者疼痛藥物使用次數減少23.6%,抑鬱量表評分降低0.57分,睡眠質量指數提升19.8%。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安慰劑無顯著差異,90%爲輕中度,且在老年人羣中耐受性良好。
從早期預警到多學科協作 守護生命質量
中國患者數量已佔全球近半數,且疾病年輕化趨勢顯著。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劉疏影的觀察中,近年來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帕金森患者中,三十多歲的患者不在少數,其中最小的僅8歲。“帕金森病好發於老年人羣,年輕患者更可能受基因遺傳影響。”
劉疏影提醒有家族史人羣關注早期預警信號,如快動眼睡眠期行爲障礙(夢中說話、動作,演繹夢境)、嗅覺減退、便祕等。一旦出現,應及早就診。
對於帕金森患者來說,如何做好日常的疾病管理?劉疏影強調,規律用藥是關鍵。“喫藥一定要規律,不能自己加減藥量,錯誤用藥會影響神經環路,增加異動症風險,影響後續管理。此外,要進行合理運動,積極運動和社交生活方式對延緩生活質量下降非常重要,建議患者練習八段錦、太極等運動。”
劉疏影最後談到,帕金森病治療涉及多個學科,如神經外科(手術)、康復科(康復治療)、疼痛科(治療疼痛)、中醫科(調節自主神經,改善多汗、疲勞等症狀)。“理想狀態是患者接受多學科共同治療和管理,維持良好生活質量。”
隨着對帕金森病認識的深入,以及多靶點藥物優化症狀控制,特別是改善棘手的非運動症狀,結合覆蓋疾病全週期的個體化、多學科全程管理模式,正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