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青雲】“在中國,乙肝表面抗原總體陽性率從1992年的9.72%降到2020年的5.86%,降幅超過39%。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我國乙肝感染總數還很龐大,防控任務依然任重道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肝病中心主任醫師胡中傑教授在採訪時指出,當前我國乙肝防控仍然面臨着篩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的“三低”挑戰。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社會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減少病毒性肝炎相關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及其導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邁進,爲健康中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過去三十年,我國在控制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大,我國乙肝疾病負擔仍然很重。提高大衆對乙肝的認知,關乎每個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健康。在“世界肝炎日”來臨之際,胡中傑教授呼籲每個家庭、都積極行動起來,重視乙肝篩查,關注肝臟健康,踐行早診早治,攜手共赴一個沒有肝炎的未來。
破除拖延治療“三重” 阻力 早診早治守護全家健康
據測算,我國目前仍有約7500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僅有59.8%的感染者知曉自身感染狀態,在應治感染者中,僅17.3%的感染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療。這意味着,還有數千萬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不瞭解自身感染狀,也未能及時接受規範治療。
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顯示,未經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年發生率爲2%~10%,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發生率爲3%~6%。胡中傑教授指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情進展爲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降低我國肝硬化、肝癌發生率,就要儘早從源頭上把關設防,加強主動篩查、擴大治療覆蓋,推動患者早診早治、應治盡治。
現階段,我國乙肝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35-55歲,這個年齡段不僅處於人生的關鍵階段,也是家庭的中堅力量與重要支柱。如果不及時接受規範治療,不僅影響感染者自身健康,一旦出現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還會增加治療成本和照護壓力,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在胡中傑教授看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治療主要存在“三重”阻力,即對疾病認知不足而低估風險、存在病恥感、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輕信偏方等。
對於“無症狀就沒必要治療”的錯誤認知,胡中傑教授強調,“符合治療適應證的患者,應儘早啓動規範的抗病毒治療,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延緩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延長生存時間,還有助於降低潛在的治療成本,維持長期健康和生活質量。”
“心理負擔和病恥感也是阻礙感染者啓動抗病毒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胡中傑教授解釋,公衆和感染者對乙肝仍缺乏科學認知,很多感染者害怕同事、朋友甚至家人知道,內心存在較強的病恥感,導致諱疾忌醫甚至拒絕治療。調查顯示,有74%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擔心自己會把疾病傳染給家人。“其實,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握手等不會傳播乙肝病毒,患者和家屬應該樹立正確的認知,破除歧視與社會污名化,儘早接受規範的抗病毒治療。”
“擔心需要長期服藥、藥物副作用、迷信‘藥到病除’的偏方,也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拖延不治的常見原因。”胡中傑教授表示,雖然慢性乙肝尚不能完全根治,但隨着近些年乙肝抗病毒藥物的不斷迭代升級,療效和安全性已顯著提升,堅持規範抗病毒治療能有效延緩和阻斷病程進展,幫助患者實現長期健康的目標。
築牢乙肝防治“三道”防線 家庭參與是關鍵一環
乙肝防治不僅關乎個人,更是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從主動篩查、規範治療,到心理支持、消除病恥感,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家人同行、社會共治。家庭不僅是感染者最堅實的依靠,也是推動早篩、早診、早治最重要的起點。胡中傑教授提醒,“爲了自己的健康並給予家庭長久的陪伴,在乙肝防控方面我們應該築牢三道防線,即成年人一生至少做一次乙肝篩查;根據需要接種或補種乙肝疫苗;30歲以上或者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療。”
胡中傑教授進一步解釋,乙肝病毒感染者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顯現,部分感染者已經進展到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主動篩查不僅是爲了發現問題、防患於未然,更是爲了採取積極措施進行及早干預。“我們建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共同參與乙肝篩查,及早發現潛在風險。如果篩查結果爲陰性,可以根據需要接種或補種乙肝疫苗;如果篩查出陽性結果,家人應鼓勵他們早診早治,陪伴他們應對疾病挑戰,阻止病情惡化,共享幸福長久的家庭生活。”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進一步擴大了慢乙肝治療適應症,特別強調30歲以上或有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血清HBV(乙型肝炎病毒)DNA陽性者,無論ALT(谷丙轉氨酶)水平高低,都建議抗病毒治療。在長期規範的抗病毒治療下,感染者體內的乙肝病毒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從而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
“按照目前的抗病毒指徵,基本上近95%的感染者都應該接受治療。如今,許多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的創新藥物被納入醫保,藥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大提升,爲控制病情創造了很好的條件。”胡中傑教授表示,“現在臨牀上正加速實施擴大治療的策略,希望能夠讓更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從中獲益,幫助他們儘可能避免以後遭受肝硬化或肝癌等更嚴重的肝臟問題。”
“今年世界肝炎日的宣傳主題希望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強調肝炎防治知識進社區,進家庭,只有提升公衆對肝炎防治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才能提高篩查率、診斷率和治療率。”胡中傑教授強調,家庭是乙肝防治的重要陣地,乙肝防治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抗擊乙肝是場‘持久戰’,長期堅持治療對感染者和家屬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家人的關愛和支持,是鼓勵感染者克服心理負擔、堅持長期規範治療的堅實基礎。”
胡中傑教授最後表示,希望更多公衆、感染者及其家屬都能重視肝炎防治,從全家行動邁向社會共治;同時,希望公衆能夠正確認識乙肝,給予感染者羣體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唯有攜手並肩,才能共同迎來一個真正沒有肝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