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其發病年齡較早,患兒在3歲就可以確診。孤獨症兒童被稱爲“來自星星的孩子”,需要早發現、早干預。只有通過持續的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才能幫助他們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目前,我國有超1300萬孤獨症患者。然而,受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公衆認知偏差等因素影響,我國孤獨症患兒平均診斷年齡約爲4歲,遠超3歲前黃金干預期。

瞄準這一痛點,由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牽頭研發的孤獨症AI智能體“StellarCare AI”(星啓誒艾)近日發佈。星啓誒艾以分子醫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爲核心引擎,融合多模態數據解析能力,旨在爲孤獨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精準化篩查、個性化干預、智能化支持”的創新解決方案。

星啓誒艾源於一個公益科研項目。2024年11月,在福建省與你孤獨症兒童服務中心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所長譚蔚泓及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達牽頭,聯合浙江大學、香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之江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組建起一支跨生物技術、分子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領域的團隊。他們發起“多模態AI技術運用於孤獨症早篩”公益課題。

今年3月,課題組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婦幼保健院啓動試點,採集1300餘名兒童眼動、面容、行爲等關鍵數據。課題組整合問卷量表、眼動追蹤、微表情分析、行爲視頻、腦影像、分子診斷及基因組數據,構建多維篩查模型。基於大語言模型,星啓誒艾學習了權威診療指南和全球超25000份前沿研究成果,能實時追蹤最新科研和臨牀進展,快速精準地與醫生、科研人員及家長交互。

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廣勇介紹,試點數據顯示,星啓誒艾篩查準確率超85%,並將診斷窗口提前至18月齡。該突破爲孤獨症的早期發現提供了有力支持,讓更多患兒能在黃金干預期得到及時干預。

韓達介紹,星啓誒艾有三大應用場景。

在家庭端,星啓誒艾相當於“家庭醫生”,能提供“行爲分析—個性化干預—24小時AI答疑”全鏈條服務。家長可隨時向它諮詢與孤獨症相關的問題,獲取專業建議和指導。

在醫療端,星啓誒艾化身“醫療助理”,能解讀臨牀採集的多模型數據,幫助醫生、科學家深入研究孤獨症及其相關前沿課題,提升篩查效率和準確率,打破臨牀與科研數據壁壘。

在社會端,星啓誒艾好比“專家智庫”,可以聯動政府、醫院、科研機構與公益組織,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構建“篩查—診斷—干預—保障”全生命週期支持網絡,提供更完善、更前沿的專業知識和數據支持,推動政策優化與社會認知升級。

目前,課題組正着力構建中國人專屬的孤獨症多模態數據庫,進一步提升篩查精度與干預效果。

“科技的溫度,在於回應社會需求。我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星星的孩子’藉助科技的力量,更好地融入社會,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譚蔚泓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