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大手術不久的患者,怎麼安全轉到康復醫院?行動不便的患者跨區域轉診,如何解決長途出行難題?臨終患者想從醫院回家,怎樣穩妥護送?航空救援該找誰?……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羣衆對非急救醫療轉運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滿足羣衆多樣化需求、推動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健康發展?本報記...
唐傳豔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用AI健康助手諮詢健康問題、分析體檢報告、獲取用藥指南,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成爲各類健康謠言的主要受害者。近期,有媒體對10款AI健康助手進行了測試,發現被測試的AI基本上能對謠言進行識別糾偏,但部分未能識別網傳“特效藥”的誇大宣傳風險。從內容上看,大部分對“特...
近日,“無菌蛋是否無菌”“無菌蛋是否比普通雞蛋更安全”等話題引發消費者關注。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相關產品發現,所謂“無菌蛋”通常指可生食雞蛋,一般指經過巴氏殺菌以及嚴格加工處理的雞蛋。不少售賣可生食雞蛋的介紹頁面聲稱,雞蛋經過清洗消毒、風乾噴油、紫外線殺菌、檢測噴碼等多道工序處理,產品可追...
◎本報記者張夢然在深邃的海洋中,聲音是生物交流、導航和捕食的重要媒介。然而,隨着人類活動增加,海洋中的噪聲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影響着無數海洋生物的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解決這一現代問題的靈感可能來自一羣生活在1.8億年前的古老生物——魚龍。魚龍是一類從陸地成功過渡到海洋生活的爬行動物,它...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5日報道,在舊金山舉行的2025年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上,美國科學家宣佈,過去20年間,美國與肥胖相關的癌症死亡率增長了近3倍。哈肯薩克子午線澤西海岸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基於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死亡率數據,對1999年至2020...
本報北京7月16日電(記者李紅梅)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7月以來,黃淮、江淮、江漢、江南等地高溫日數普遍達到5至8天,部分地區持續9至13天。7月3日至8日以及7月12日以來,我國接連出現兩輪大範圍高溫天氣過程。其中,7月3日至8日,全國超過35攝氏度的影響區域達315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達到9....
連日來,河南持續高溫,局部地區達40攝氏度以上,這忙壞了製冰廠。“市場供不應求,我們每天都是滿負荷生產,生產多少賣多少,庫存也用去大半。”鄭州一家制冰廠的總經理安澤東說。記者走進這家位於鄭州經開區的製冰廠,只見大量冰塊被工人們拖出冷庫,裝進不同的冷鏈車後,迅速出發。“每塊冰重約200斤,...
臨近入伏,馬上就要進入一年中最爲炎熱的階段。夏季氣溫高,日常生活和運動中更加容易出汗,食慾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很多人都把夏季看作減肥的最佳時機。夏季真的適合減肥嗎?可能存在哪些誤區?如何利用夏季健康減重?記者採訪了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主任賈凱。賈凱介紹,減重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有計...
有人受傷較重或突發急症需要去醫院?——打“120”叫救護車。這和報警打“110”、發現火災打“119”一樣,是生活常識。近年來,我國多地急救網絡建設不斷完善,爲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時間,也爲行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不過,實踐中也發現,跨省市的長途醫療轉運體系仍有待完善。院前急救網絡不斷完善,急...
夏日裏,一些人會選擇貼“三伏貼”用於治療疾病。“三伏貼”究竟應該怎麼貼?昨天(15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例行發佈會進行了解答。相關專家介紹,今年三伏天從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30天。今年“三伏貼”的貼敷時間是7月20日到8月18日。最佳時間窗口爲每伏的前三天內任選一天進行貼敷...
本報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孫秀豔)國家組織藥品聯合採購辦公室15日公佈第十一批集採品種遴選情況。經過三階段篩選,55個品種納入第十一批集採報量範圍。此外,對達格列淨口服常釋劑型、艾曲泊帕乙醇胺口服常釋劑型等5個仿製藥適應症少於原研藥的品種,聯採辦降低報量要求,將報量範圍縮小至仿製藥和原研藥均具備...
科技日報記者張佳欣當地時間14日,英國科學傳媒中心發佈消息稱,英國生物銀行已完成全球最大規模的人體成像項目,對10萬名志願者進行了全身掃描。這一歷時11年的研究,採集了大腦、心臟、腹部、血管、骨骼和關節等部位的磁共振成像(MRI)數據,累計生成超過10億張高分辨率醫學圖像,將爲全球科研人...
科技日報記者劉霞美國羅格斯大學新不倫瑞克分校等機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關鍵腦蛋白cypin維持腦細胞連接的重要機制。這一發現爲治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開闢了新路徑。研究團隊取得3項關鍵發現:cypin蛋白能爲突觸內的蛋白添加特殊“定位標...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大型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全球神經退行性疾病蛋白質組學聯盟(GNPC)發表了對全球最大蛋白質數據集之一(2.5億個蛋白質)的分析結果,爲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分子圖譜。這一系列論文合集發表於15日的《自然·醫學》和《自然·衰老》雜誌,揭示了與...
科技日報記者雍黎通訊員熊新翔通過食管發音訓練,讓喉癌手術患者能夠重新發音說話。7月15日,記者從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舉辦食管發音培訓班,經過兩週的系統訓練,來自全國各地的8名喉癌患者發音成功率達到100%。“大家早上好!”訓練進行到第三天,本期發音康復班的學員陳大哥,率先用清晰洪亮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