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現場感受“香會”的“兩面性”:既用中國“吸睛”,又爲中國“設套”

【環球時報赴新加坡特派記者 郭媛丹】6月2日上午,當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在第2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以下簡稱“香會”)上作大會發言時,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場內座無虛席。專程報道“香會”的《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中國防長髮言環節結束後不久,在酒店大堂內拉着行李箱辦退房手續的人陸續多了起來。一位多次參加“香會”的外媒同行表示,美國防長髮言被安排在1日,中國防長髮言在2日,“大會議程之所以將兩國防長髮言分別放在兩天,就是爲了有看點,防止參會人員半途離會”。不過,“香會”主辦方一方面靠中方代表團“撐場面”,另一方面卻在會議日程設計、演講嘉賓安排上處處爲中國“設套”、“挖坑”。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中國解放軍代表團參加“香會”是努力在不同中尋找相同,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而有些國家則是在相同中找不同,蓄意挑事。

馬科斯歪曲渲染海上事態,奧斯汀發言給予支持

“香會”由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主辦,是目前亞太地區安全對話機制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會議之一,也被稱爲“亞洲安全峯會”。按照議程設置,大會有3場重頭戲:開幕晚宴上一位國家領導人發言、第二天美國防長髮言、第三天中國防長髮言。今年3月,IISS就在其官網上宣佈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將出席“香會”,並在開幕晚宴上作主旨發言,這是3位重量級嘉賓中最早確定下來的一位,也是“香會”首次邀請菲律賓總統發表主旨演講。

新加坡《聯合早報》此前報道稱:“南海緊張局勢預計會是區域國家‘舌戰’的主軸。菲律賓可能會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撐腰下把矛頭對準中國,中國面對的壓力會比往年更大。”

果不其然,馬科斯的發言大談南海問題,並聲稱菲律賓的主權和管轄權繼續受到“非法、脅迫、侵略和欺騙行爲”的侵犯。對菲方有關表態罔顧歷史和事實,宣揚其涉海錯誤立場,歪曲渲染海上事態,中國外交部已闡明中方立場,並敦促菲方重信守諾,立即停止海上侵權挑釁,儘快回到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海上矛盾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

多位參與“香會”的中外人士認爲,“香會”作爲亞太地區防務論壇,卻展示出深深的美國五角大樓印記。比如美國防長奧斯汀在第二天的發言中就對馬科斯的言論給予支持,並表示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有權享有自己的海洋資源。他還聲稱,菲律賓“所面臨的騷擾是危險的”,確保南海保持“自由開放”符合共同利益。在提問環節,奧斯汀也強調了《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堅定如鐵”。

除此之外,今年“香會”的一個臨時性安排,也能反映出美國對此次大會的影響。在奧斯汀發言結束之後,IISS便宣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將出席“香會”併發言。《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發現,在2日中午澤連斯基發言之際,奧斯汀提前在會場門口等候,與澤連斯基一同進入會場,這一舉動像是在有意傳遞出美國支持烏克蘭的信號。

參會的解放軍代表團成員潘慶華2日在新加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論是歡迎晚宴上馬科斯演講,還是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奧斯汀演講,包括一些政治人物的臨時出席,種種“巧合性”安排,容易讓人們認爲,“IISS試圖在議題設置上製造圍堵中國的話題,其議程安排也可能是出於抵消中國軍隊聲音對外傳播的考量”。

不僅如此,IISS公佈的演講名單中共有42位嘉賓,《環球時報》記者一一覈對後發現,其中一半來自亞洲地區,而近2/3的發言者來自美國或美國盟友。除了東盟國家,出席會議的很多高級代表團也都是來自美國在亞太和北約的盟友。

解放軍代表團成員、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曹延中在新加坡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的北約盟友“千里迢迢”來到新加坡發表所謂“對亞太安全的看法”,是在配合美國把更多對立、對抗帶到會場上來。比如東歐國家立陶宛的代表在發言中表示,該國出臺了一個所謂的“印太戰略”,這是在“不加掩飾地隨美起舞”。

曹延中說:“從一系列細節中可以看出,主辦方提供了一個舞臺,圍繞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通過各國代表團發言及輿論配合渲染所謂‘中國威脅’。”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一連回答17個問題

“香會”的兩面性還體現在輿論場上。參會中方代表團成員在香格里拉酒店一向是被世界媒體高度關注的,一方面,媒體希望從代表團那裏獲得儘可能多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媒體會進行傾向性報道,刻意放大中方代表團的一些表態,又無視中國真正對外傳遞的熱愛和平、命運與共的理念。

“塔樓翼1006”是今年“香會”期間中方代表團的臨時“發佈廳”。在“香會”期間,中方代表團共舉行了4次記者會,發佈人有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官員以及專家學者,最大可能地滿足了媒體的訴求。比如第一場記者會的主題是關於中美防長會談,主持人是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而最後一次與記者見面的則是代表團的軍事專家們,記者注意到他們的行李箱就放在走廊上,專家們接受完媒體採訪就離開酒店。

在中美防長會談的現場,美方工作人員明確表示,會談後美方不會召開吹風會,只會發佈一則新聞簡訊。而相比較之下,在中美防長會談結束15分鐘之後,吳謙就出現在香格里拉酒店的臨時“發佈廳”,迎接他的是來自法新社、美國《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等幾十家媒體的記者,後來的記者都只能席地而坐。在介紹完中美防長會談的基本情況後,吳謙總共回應了17個提問,直至沒有記者再舉手提問。

這17個問題內容十分豐富,比如追問中美防長會談究竟談出了什麼新成果,雙方在規避風險時有沒有達成新的準則等等。吳謙也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職能範圍,表示並不能準確回應所有問題,但依舊對記者們的疑問給出了個人的觀點。比如在回應“中美兩國在哪些方面還可以增強合作”這一問題時,吳謙表示,中美兩軍之間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但也確實存在分歧。雙方需要積累互信,並且不斷擴大互信,因此雙方可以從一些不太敏感的領域先做起來,比如軍事院校的溝通交流。

會後,有數位與《環球時報》記者相熟的外媒記者表示,發佈會非常不錯,能感受到發言人非常積極地解答媒體的提問,“這是一個與中國解放軍代表團深入溝通的機會,比較難得”。

“短期內‘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還難以改變,國際輿論場上美西方聲音大一些、多一些,這是客觀現實。但我們也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軍隊的聲音正在自然注入國際輿論場,我們的聲音越來越被聽見、被重視、被接受。”潘慶華舉例說,會議期間他們幾次通知媒體開吹風會,多家媒體因爲之前沒搶到位置,提前四五十分鐘就來搶位佔座,這表明媒體是十分關注中國聲音的。

還有一個細節體現出記者在會上遭遇不公平對待。在主辦方發佈的美國代表團名單中包括很多家媒體,在與其中一家媒體的記者聊天時,《環球時報》記者發現中美記者的證件不同,對方享有更多的權限,而這位記者並沒有額外做過申請,是主辦方主動爲他們升級的。這位記者坦言:“這的確不公平。”

潘慶華認爲,儘管“香會”是西方國家的主場,但我們願意藉助這個平臺,把一個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軍隊介紹給世界。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軍隊爲國際社會提供了大量國際公共安全產品,比如國際維和、遠洋護航等。“我們做了很多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情,不應該被隨意貼上負面標籤,我們有責任向世界講清楚我們的國防政策和理念主張,這也是中國軍隊應邀參會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致力於推動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發展,努力在不同中尋找相同,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

會場上的“大國效應”:中美防長髮言最受關注

參加“香會”的人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在兩天的正式會議期間,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防長講話時聽衆會給予高度熱情,無論是會場內還是媒體室都會出現“一座難求”的場景。相較之下,其他發言嘉賓的聽衆明顯少很多,有媒體將這種現象形容爲“大國效應”。

已經第三次參加“香會”的曹延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參會最深刻的感受是,一些西方國家一方面要中國承擔大國責任,另一方面又覺得中國作爲大國,對其造成潛在威脅,處處要對中國進行圍堵和抵制。他說:“作爲美西方主導的國際話語平臺,主辦方刻意‘設套’,想方設法把各種議題引向中國,包括南海、臺海問題,似乎一切問題都出在中國身上。而對美國,會場上幾乎聽不到什麼批評聲。這就是國際話語權鬥爭的現實。”

在這背後,其實是美國並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中國已經成爲一個大國的現實。以中方學者身份參加“香會”的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面對中國快速發展併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精英階層是無法接受的,這也是美國從戰略上對中國進行打壓的根本原因。”

奧斯汀宣稱:“只有亞洲安全,美國才能安全。”他還強調美國堅定致力於維護印太地區安全的承諾,但這種承諾需要藉助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關係的力量。周波表示:“目前美國的精力被牽制在歐洲和中東戰場,因此其支持馬科斯在南海滋事挑釁,又在臺灣問題上‘切香腸’,以此遏制中國發展。”周波補充道:“在關鍵問題上美國人還是想得明白的,美國絕對不想和中國爆發戰爭。”

針對菲律賓挑起與中國的爭端,周波表示,“兩個國家一旦產生爭端,由於人們天生同情弱者,大國實際上會處於不利地位。當前國際社會被菲律賓的‘賣慘’遮蔽了雙眼。但真相是,在歷史上動過手的國家是菲律賓,數次殺傷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漁民。”

曹延中說,無論是臺海問題還是南海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對南海的主張由來已久,並不是中國發展壯大後纔有的。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既沒有擴張的動機,也沒有擴張的打算,東盟國家可以充分感受到這一點。

印尼當選總統普拉博沃在1日的發言中表示,印尼奉行不結盟政策,儘可能與所有國家維持良好關係,他引述“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說明真正的地區安全來自與鄰國的良好關係。

作爲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經常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彭博社等知名國際媒體的採訪。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西方媒體關注問題的角度並不相同,這是源於雙方在認知、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上的差異。因爲意識形態不同以及對中國先入爲主的刻板印象,西方媒體的問題會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但與西方媒體積極主動地溝通是講述中國故事的機會,聽衆會有自己的判斷。”

2日晚間,記者再度踏入香格里拉酒店,安保設施、“香會”的宣傳牌等已全部被撤走,大堂內安靜、冷清,與大會期間的人聲鼎沸似乎是兩個世界。褪去政治場上的爭論,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沒有人想要戰爭,和平纔是最大的渴望,幸福生活纔是最大的追求。在對這個目標的追求之路上,中國和世界彼此需要。爭議方與其相互爭論、製造矛盾,不如坐下來談話,用務實的態度共同解決問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