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天前,美國空軍組織的“竹鷹24-3”大規模空中演習剛剛落下帷幕。這場演習被美國軍方和媒體渲染爲“準備應對與中國爆發大規模衝突”,堪稱近年來美國空軍罕見的大手筆。
說這場演習是超大規模,那當真是一點也不錯。美國空軍的新聞稿稱,該演習有來自20多支部隊、超過150架不同型號的軍機和3000多名軍人蔘與——對於空軍演習而言,這樣的規模已經是大手筆了。而且參加“竹鷹24-3”演習的美軍機不但“數量多”,更重要的是“型號齊”。初步統計顯示,參加該演習的美軍軍機包括F-22和F-35A隱形戰鬥機、F-15和F-16戰鬥機、B-1B和B-52戰略轟炸機,同時還有多型空中加油機、E-3預警機、C-130J和C-17運輸機、E-11戰場通信節點機、RC-135電子偵察機出現在演習空域,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部隊也參與其中。
同時這次演習還出動了大批美國空軍和私人承包商提供的“假想敵”部隊進行高度真實的對抗,例如美國空軍第57聯隊麾下的第57信息假想敵中隊負責模擬對手針對計算機網絡和信息系統的攻擊;第507防空假想敵中隊負責模擬假想敵防空系統;著名的第64與65“入侵者”中隊以及隸屬第926聯隊的第706假想敵中隊則用F-16、F-15和F-35戰鬥機模擬假想敵的主力戰鬥機,此外還有多架私人承包商提供的F-5戰鬥機也作爲假想敵參加演習,算得上是美國本土境內少見的實戰演訓“大場面”。
如果只是參加“竹鷹24-3”演習的美軍軍機數量多、型號齊,老司機還不至於對它如此關注。真正的原因在於,美軍高層和媒體幾乎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該演習針對中國的意圖。
美國空軍空戰中心指揮官克里斯托弗·尼米少將說,如今美國空軍不再擁有從後方基地參戰的“奢侈安全感”,因此參演的飛行員將被要求保持與以前相同的作戰節奏,但必須面對“以前從未見過的大規模敵方火力的威脅”。這與“紅旗”演習截然不同,後者通常只讓飛行員通過仿真演練熟悉對手的戰術和空戰技術。而在“竹鷹”演習中,“從C-130運輸機裝載貨物到F-22隱形戰鬥機與敵人交戰,首次將美軍的空中作戰鏈條完全暴露在對手的威脅之下”。
爲什麼“竹鷹24-3”演習要突出這樣的特點?美國媒體說得更直白——因爲它是在模擬未來中美之間爆發的大規模衝突。考慮到中美先進戰鬥機之間已經不存在技術代差,再加上解放軍遠程火力對於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基地的全面覆蓋,五角大樓認爲,未來的中美大規模空戰中,美軍飛機無論是起飛降落還是在空中巡邏,都將隨時可能遭到解放軍的打擊——所以纔有了那句美國空軍不再享有“奢侈的安全感”。
美國“動力”網站承認,美國空軍想要在太平洋地區與解放軍正面較量,面對全新的挑戰——這也是專門舉行“竹鷹”系列演習的原因。例如美軍在西太平洋可用的機場數量非常有限,這與歐洲大陸密佈機場的情況截然不同。因此美國空軍想要在太平洋地區作戰,往往需要加油機的輔助,相關的調度非常複雜。在“竹鷹”演習中,美軍曾一度同時出動了17架加油機,以測試其大規模空中加油的組織能力。
同時,“竹鷹”演習還重點演練了“敏捷作戰運用”。按照美國空軍的評估,一旦爆發大規模衝突,當前分佈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美軍基地都很難在解放軍的遠程打擊火力下倖存。爲提高美軍戰鬥機的戰時生存能力,需要將多個戰機部隊分散部署到不同地點並保持頻繁機動,而且相關的指揮機構和後勤保障部隊也需要同樣分散部署。
但不易遭到打擊的偏遠機場往往又存在設備不全、保障困難等問題,同時如果這些戰鬥機在地面長時間停留和頻繁出動,也容易遭到打擊。此前美國空軍已經通過演習,測試如何將運輸機和F-22隱形戰鬥機的作戰能力進行整合,例如經過精確調度,讓運輸機和F-22幾乎前後腳在前線機場降落,C-130載有F-22作戰所需的燃料、彈藥和維護設備,保障戰鬥機可以快速起飛回到戰鬥中。完成保障後,C-130也快速離開機場,避免遭到對手打擊。
從美媒透露的信息看,五角大樓爲了“中美大戰”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這樣的動態值得警惕。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年美軍各軍種針對解放軍的所謂新戰法層出不窮,例如美國海軍的“分佈式殺傷概念”、美國陸軍的“多域特遣部隊”以及海軍陸戰隊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但就連美軍也承認,這些新概念新戰法看着“很美”,但想要落地還面臨諸多困難,它們更多是作爲各軍種在國會中爭奪軍費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