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祖國邊陲某機場:不解征衣,年味亦是戰味

不解征衣,年味亦是戰味

■劉鵬越

臨近春節,筆者來到位於祖國邊陲的某機場,探訪正在這裏駐訓的空軍官兵。

在機場一隅的一排活動板房中,住着分別來自空軍某部和空軍航空兵某旅的兩支小分隊。

繁星點點的蒼穹之下,是機棚裏蓄勢待發的戰鷹和板房裏徹夜長明的燈火。雖然新春佳節將至,但這裏還沒有一點“年味”,寧靜中暗藏着滿弓緊弦的巨大張力。

筆者首先走進空軍某部小分隊的板房。經過一天的高度戒備,板房宿舍裏的官兵們迎來一天中難得的放鬆,在該部副政委熱情招呼下,我們在輕鬆的氛圍中聊起來。

“現在駐訓的條件越來越好,在任務中實打實地長了本事。”工程師張雯鶴文質彬彬,說起話來卻直截了當。畢業剛滿5年的他,已隨部隊轉戰多地,從沿海到戈壁都留下他和戰友們戰鬥的足跡。他很享受戰鬥警報拉響時和戰友們並肩戰鬥的緊張充實,反而是閒下來的時候,讓他覺得有些不習慣。

如今,在路上、在他鄉已經成了這支部隊的常態。該部常年分散駐訓,一年到頭部隊黨委常委都很難聚在一起,很多次研究重要工作都是在線上完成。不少戰士服役兩年,只有在入伍和退役的時候去過兩次機關。

中士易家揚前幾天剛休完假趕回部隊。“在家裏,親戚和鄰居都對我‘高看一眼’,就是因爲咱穿着這身軍裝,在爲國戍邊。當然,人也長得板正。”一副陽光大男孩兒模樣的他一張口,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說起逆着回家過年的人潮歸隊,他認爲這是理所應當,可感情上依然不捨。母親問他爲什麼要在過年前回部隊,他說了一句“不該問的不要問”。他是家裏的獨子,從小和父母感情很好。那一刻,他只能用“嘴硬”來掩飾內心的柔軟。

易家揚是一名一專多能的戰士。當兵6年,他還沒有回家過過年,今年更是因爲戰備任務重,他擔負的兩個崗位都離不開他。

告別空軍某部的戰友們,筆者來到隔壁的板房。空軍航空兵某旅特設技師李金濤,一見面先給筆者打了“預防針”:“先跟您說一聲,一會兒只要警報聲一響,我們立刻就得往飛機那邊跑。”

場務連道面維護班班長陳星佚,由於常年在外場工作,看上去有着遠超實際年齡的“成熟”。他當兵13年,只在家裏過了一個春節,還是他的雙胞胎兒子出生那一年。今年是他服役的最後一年,正因爲如此,他主動申請前來駐訓,並且留在駐訓地過年。他說非常珍惜所剩不多的戰鬥生活,更珍惜和戰友們在一起的時光。

結束採訪時,夜已深。另一間板房裏,幾位飛行員還在緊張地爲第二天的任務做準備。

此時的機場更加靜謐。這個夜晚,戰友們反覆提到的戰鬥警報沒有響起,今夜無“戰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