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國先進民用渦軸發動機AES100
首次公開高空模擬試驗
回顧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歷程
首次披露
戰鷹“造心”背後的故事↓
70多年前他們暗下決心
要造出國產發動機
新中國成立之初
航空工業基礎薄弱
當時的第一批航空發動機人
要想提升技術水平
最快的方法就是仿製
M-11
是蘇聯研製的航空發動機
也是新中國成立後
仿製成功的第一型航空發動機
1954年初
M-11的仿製任務正式開始
羅廣源等技術人員
成爲第一批接收
蘇聯提供全套圖紙資料的人
一次,經過長江時
羅廣源心急火燎
想讓輪渡船家開快點
卻被懟“坐飛機”
於是
他誓要造出國產發動機
然而
M-11共有567種2684個零部件
仿製生產需要全新設計製造
3121種專用工裝
當時技術落後、設備簡陋
彷彿是不可逾越的高山
但中國航發人並未氣餒
他們用徒手銼、油石磨等
土得掉渣的工具和方法
仿製M-11
最終歷時七個月零三天
在1954年8月16日
M-11航空發動機
試製成功
籮筐挑回數據
神祕檔案“40號機”的辛酸往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世界先進航空發動機
多項核心性能指標逐漸逼近極限
而我國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
始終受到鉗制和封鎖
仿製並非長久之計
中國航空發動機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
1984年
我國自主研製的“玉龍”渦軸發動機
正式啓動預研工作
但一份檔案顯示關於代號“40號機”的研發計劃通知
實際下發時間是1981年
而“40號機”
正是“玉龍”發動機的前身
“40號機”檔案顯示
因爲當年我國對專用武裝直升機
設想的型號重量爲4噸級
因此預研階段就以4噸級爲基礎
內部代號“40號機”
但最終直-10體量更大
內部稱號也隨之更改
“玉龍”研製對標的是世界一流發動機
但當時的研究所
還幾乎沒有計算能力
研發人員只能去國內先進的計算中心
做數據計算
因爲計算機不能停
所以他們一整天都待在機房
連喫飯都是在機房裏解決
當時計算數據量巨大
研發人員只能用紙帶存儲數據
再用籮筐挑回來靠人工比對分析
2013年12月
“玉龍”工程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是我國航空發動機
單獨申報取得的最高國家級獎項
使我國具備
追趕世界先進發動機的水平和能力
逆襲!從仿製到研發
“心臟”動力越來越強勁
如今
我國自主研製1000千瓦級
先進民用渦軸發動機AES100
具備高效率、低油耗
長壽命、高安全性等特點
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航發人
也完成了從逆向仿製
到正向研發的技術代際躍遷
將繼續錨定高水平科技
打造更強勁的“中國心”
重器淬火、雲端礪劍
以硬核創新守護和平
帶您一圖瞭解
我國七大硬核軍工“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