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追尋
木棉花開 致敬英雄
■姜貴林 解放軍報記者 王德賽 賈思宇
4月,氣清景明,萬物生長。
當我們迎着春日的朝陽,精神抖擻地大步向前,昨日的英雄,彷彿還在眼前,當年的犧牲,依舊銘記在心。
歷史沒有忘記,祖國沒有忘記,今天的我們更沒有忘記,無數烈士前仆後繼的身影和英魂。
曾經,本版和讀者一同見證了許多部隊官兵追尋英雄、思憶先烈的故事。
海軍某部官兵從祖國南端出發,憑藉7座青石墓碑上的寥寥信息,不斷找尋烈士的家人、戰友以及他們過往的經歷。數萬裏的追尋之路,只爲英烈不被青山掩埋,不被後人忘卻。
空軍某雷達站官兵始終沒有忘記爲搶救陣地裝備而犧牲的“黃島19烈士”,他們將烈士的名字寫在19塊島石上,讓“英雄石”作爲“勵志石”,激發大家心中的英雄氣……
銘記英烈,不僅在清明節這一日,也在當下的每一天。
魯迅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讓過去擁有未來的最好方式,是此時此刻的“我”不懈奮鬥、奮勇向前。
今天,我們將繼續和各位讀者一起走進邊防官兵,見證他們緬懷英烈的故事,也記錄他們永遠向前的足跡。
——編 者
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
當初春的風掠過南溪河兩岸,南部戰區陸軍某旅“英雄連”營區內的木棉花又一次熱烈綻放了。
木棉,又稱紅棉,因盛開時濃豔而熱烈,落英時燦爛而不萎靡,得名“英雄花”。
連隊胡指導員組織各班班長在一株木棉樹下撿起了一些掉下的花瓣,儘管飄落在地,這花的顏色依然火紅火紅的。
來到榮譽室,在寫有李成文烈士生平事蹟的那面牆下,他們將鮮紅璀璨的木棉花整齊排列。
“稍息,立正!敬禮!”連隊官兵整理軍容,然後抬起右臂向老英雄敬上標準的軍禮。
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追思,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洗禮。那些講述昔日戰鬥情景的文字,化作炮火轟鳴、硝煙瀰漫的景象,浮現在大家眼前……
木棉,春日花開憶英雄
去年3月,也是木棉花盛放的季節。
彼時,剛剛到任的胡指導員,只把營區裏的這棵木棉樹當作尋常植物那般看待。直到陪同李成文烈士的弟弟李成全來到樹下,枝頭上紅得耀眼的木棉花,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
“去年的清明節,李成全老人來到了連隊,那是我第一次見他。”胡指導員記得,老人的話不多,只是安靜地聽着官兵講述連隊的新變化,不停地點頭。但走到木棉樹下時,他停住了腳步。
李成全老人一直抬頭望着樹上的木棉花,許久後開口說道:“那年,我哥去當兵的時候,正是春天,木棉花剛打苞。兩年後他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也是木棉花快開的時候。”
聽到這些話,胡指導員心緒難平。他忽然意識到,那滿樹木棉花的赤紅,正是先輩的熱血,是英雄的本色。
掀起時光的帷幔,英雄先輩浴血衝鋒的身影宛然在目。
那場戰鬥的前一夜,李成文曾望着幽靜的夜空和戰友說:“衝鋒號就要吹響了,我們不能當熊包,爲祖國爲人民死了也光榮!”
翌日的奮戰中,爲了打開前進通道,李成文揹着全連最大的一具爆破筒,帶領爆破組向敵堡衝去。面對衆多的明碉暗堡,他完全忘記了左腿負傷的疼痛,躍到一座敵堡下面,毅然用手托起炸藥包,緊緊頂在敵堡牆上,拉燃了導火索,強烈的爆炸震得山搖地動,硝煙頓時吞沒了眼前的一切……
壯烈犧牲後,李成文被中央軍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榮譽稱號,連隊也因戰功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連”榮譽稱號。
“戰鬥打響前一天,李成文光榮入黨,在木棉樹下和時任指導員李申長談心聲。”胡指導員說,在連隊官兵心中,木棉樹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樹,當初修建榮譽室時,大家特意將屋內所有的背景牆體刷成了木棉花的紅。
“木棉花散發着英雄氣質,花期過了,它不會枯萎凋零,而是毅然決然從枝頭墜落,砰的一聲,以無比壯烈的姿態迴歸大地。”一天,胡指導員撿拾了一朵木棉花,放在了寫有李成文烈士生平事蹟的那面牆下,以示追思。
“不少戰友看到後,也默默在後面擺放了花。”胡指導員說,後來,那面牆下的木棉花越來越多,整整齊齊排了數十朵。
木棉花開,致敬英雄。連隊官兵共同約定,以後每到春日,大家都會在榮譽室舉行一個儀式,爲先烈獻上象徵着英雄精神的木棉花。那天,他們會喊上一句話:“‘英雄連’的兵不會忘記歷史,‘英雄連’的兵會一直前行!”
英雄,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成爲“英雄連”的一員,胡指導員覺得很光榮,也感到肩上的壓力不小:“我的岳父母是雲南人,他們在兒時都學習過李成文的英雄事蹟。聽說我來到了李成文烈士生前所在的連隊,他們非常激動,叮囑我一定要好好幹。”
有時,沉靜的夜裏,胡指導員會睡不着。他很害怕自己沒做出成績,對不起先烈們昔日的付出。
“2019年的清明節,我正在機關工作,曾前往安葬着李成文烈士的陵園參觀。”如今,真正成爲“英雄連”的一員,胡指導員一直想再去瞻仰祭拜李成文烈士。
趁着休假的機會,他再次趕往了位於屏邊縣的大龍樹烈士陵園。
“那日天高雲淡,十分寧靜,我獨自一人走進陵園。站在墓碑前,還沒等心中的千言萬語說出口,就忍不住紅了眼眶。”他說,那一刻的心情實在難以形容,有思念,有緬懷,有感動……
墓碑背後的鮮活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4歲,碑上的黑白照片,仍是李成文年輕時的模樣。他曾是父母口中懂事聽話的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們的榜樣和依靠,然而在那場戰鬥後,他永遠成了連隊官兵心中的精神座標。
墓碑很乾淨,金色的碑文閃着光,看得出來,常常有人維護,但胡指導員還是認認真真擦拭了好幾遍,併爲李成文烈士獻上了從連隊帶來的木棉花。
不遠處,矗立着李成文烈士的雕像。石座上,李成文的動作定格在他犧牲時的一剎那。
胡指導員記得,雕塑下的長文裏,有這樣的話:“李成文精神同他的塑像一道,將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英雄,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多年過去了,先烈們爲了祖國和人民英勇奮戰的樣子,彷彿就在昨天,就在眼前。與英雄先輩的對話讓他明白,前進的路,其實就在腳下。
面對李成文烈士的雕塑,胡指導員代表全連官兵深情告慰:“不管多少年過去,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英雄連’的兵,決不會給您丟臉。”
追尋,是爲了更好地傳承
回到連隊後,胡指導員做的第一件事,是讓連隊官兵主動尋找更多關於李成文烈士的故事。
他沒有圈定尋找途徑,也沒有劃定事蹟範圍,只要大家想了解的內容,都鼓勵戰友們想方設法去追尋。
追尋,是爲了更好地傳承。
“過往的歷史是那麼真實具體,曾經的故事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連隊每一名官兵更深刻地銘記過去,更勇敢地走向未來。
二級上士周祥向旅機關借來一些資料,還在網上找到了當年記述李成文烈士英勇事蹟的新聞報道。他把這些都重新打印了出來,集納成一個小冊子。
“李成文烈士剛當兵時,也是個虎虎生威的小夥子。”周祥在資料中瞭解到,“當年,李成文有着一股子衝勁,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他在跳木馬練習中第一個站出來試跳,不小心一頭栽進沙坑裏,鼻子嘴巴里都灌進了沙子,但他用水衝了一下就接着跳,沒有一點猶豫。”
讀着這些故事,周祥的心裏有了共鳴的感覺:“沒想到,我和李成文烈士在性格上竟有一些相似。”他想到,剛入伍時的自己也是這樣,練戰術動作時,不管不顧地向前衝,等到了終點才發現手掌和膝蓋全破了,班長給他抹藥時,他還強忍着說不疼。
一級上士寧德宇瞭解到李成文烈士在兒時救人的事蹟:“李成文烈士從小就是個熱心腸的人。當年,一個不會游泳的小夥伴在玩水時踩空落到深水裏,李成文發現後毫不猶豫地跳下水將他救起。”
每一名官兵都在這場追尋中,找到了與李成文烈士的某種“聯結”。有人找到了當年以李成文爲主人公的傳記文學和連環畫,有人找到了李成文戰友譜寫的歌曲《歌唱英雄李成文》。
通過這樣的追尋,連隊官兵更加感到英雄們捨生取義的精神生生不息,和先烈血脈相連的情感彷彿能穿越時空,如今他們守衛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似乎都凝聚着烈士的英魂。
巡邏時,連隊官兵會穿過一片繁華熱鬧的街區。看着南來北往的行人和車流,寧德宇禁不住想到了李成文衝鋒的樣子,想到了榮譽室裏的錦旗。那次巡邏歸來,他在日記中寫道:“沒有英雄昔日捨身忘我的犧牲,何來今日的欣欣向榮之景。”
傳承的最好方式,是持續奮鬥。
在這座邊境小城,每年有長達半年的雨季,尤其是高溫難耐的夏季,氣溫有時會超過40攝氏度,但沒有一名巡邏官兵叫苦叫累。新兵們期待着自己能儘快在訓練場上通過考覈,前往界河邊巡邏;連隊的“龍虎榜”上,越來越多的官兵打破紀錄,留下了他們精武強能的奮鬥足跡……
關鍵詞 銘記
漫長無盡的天路 連綿不絕的思念
■李紅宙
“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在喀喇崑崙腹地,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園,新疆軍區某旅官兵齊整列隊,莊嚴宣誓。誓言與風聲呼應,軍服與白雪相襯,這裏雖沒有綠草鮮花、蒼松翠柏,但不失莊嚴肅穆。
宣誓結束,下士尚林軍跟着一級上士杜洋來到幾座新修葺的墓碑前,點上香燭。
杜洋曾執行過烈士遺體運送任務,他對這些烈士有着一種不一樣的情感,每次路過康西瓦,總習慣來看一看他們。
2023年入伍的尚林軍,是杜洋的徒弟。剛下連沒多久,尚林軍就跟隨連隊來到高原,承受着缺氧帶來的高原反應,一睜眼就是層層疊疊的雪山,艱苦環境讓他一度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後來,杜洋開始帶着他練體能、學駕駛,訓練學習中的不適應,讓他打起了退堂鼓。
一次爲邊防連運輸物資任務,杜洋提出帶尚林軍一起去鍛鍊一下。
一路的顛簸讓尚林軍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抵達邊防連時,他感到自己身上已沒有了一絲力氣。邊防連官兵的悉心照顧,讓他漸漸恢復過來。尚林軍發現,與同齡人相比,邊防連的官兵更顯老,臉呈黑紫色,嘴脣乾裂,指甲凹陷……
“他犧牲時,和你一樣是一名列兵。”返回途中,杜洋帶着尚林軍來到康西瓦烈士陵園,祭掃一位年輕的烈士——魏正傑。2019年6月,魏正傑所在的邊防連隊在野外執行任務,他不幸突發高原性疾病去世。
“你一直覺得我們在‘生命禁區’執行任務很苦很累,可越是特殊的環境,越是使命特殊。通過我們的努力,給邊防連官兵運送補給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杜洋說。
那一天,尚林軍在日記中寫道:“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0歲,而我的20歲,要學習他的精神,繼續完成屬於我們的使命。”
在此次祭掃中,有一些特殊的祭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特產,有云南的鮮花餅、山東的煎餅……
這些祭品,是替一位老兵帶上來的,他名叫孫軍勝,是該旅前身部隊之一——新疆軍區原汽車某團的一位退伍老兵。
這羣汽車兵與孫軍勝的緣分,要從一次偶遇說起。那是6年前的夏天,車隊完成任務途經康西瓦烈士陵園,官兵下車祭掃,遇到一位爲烈士掃墓的老人。
“這裏長眠着我父親的戰友。”經過交談,官兵們瞭解到他此行的目的是來祭奠父親的戰友們。
受父親影響,1980年,剛滿18歲的孫軍勝參軍入伍。
“你路過的時候,替我去看看他們。”得知兒子會途經康西瓦烈士陵園,父親囑咐道。
父親很少講起以前在高原服役時的故事,孫軍勝也不太理解父親的情感,更多的只是遵循父親的囑託,利用每次高原運輸任務的機會,去康西瓦烈士陵園祭奠。
直到兩年後,他的一位戰友也成了烈士。
那年的一次高原運輸任務中,新疆軍區原汽車某團車隊行至界山達坂,遭遇特大暴雪,積雪沒過了運輸車的保險槓。
官兵冒着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強忍着高原反應和飢餓勞累,用鐵鍬、臉盆、木板等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挖雪開路,道路被開通1米,車隊就前進1米。
遇到危險路段,頭車駕駛員譚小明憑藉過人的膽識和精湛的駕駛技術,徒步穿梭於車隊,替年輕駕駛員把車輛往前開,就這樣來來回回,讓本就感冒的他突發肺水腫。受制於當時的道路情況和醫療條件,譚小明因搶救不及時光榮犧牲。
“那次暴雪,前後約130公里的山路,平均積雪約80釐米,風口處的積雪更厚。”孫軍勝回憶道,雖然沒有跟隨車隊上山,但車隊返回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時隔數年,再次登上喀喇崑崙,57歲的孫軍勝高原反應強烈。可是當看着一座座新修繕的墓碑矗立在雪域高原,他擦拭着墓碑,讀着上面新刻的銘文,讀着英烈們的事蹟,感覺這一趟值得,也真正懂了父親當年爲什麼總是讓他“替自己去看看”。
“年紀大了,我不確定能不能再來到這裏,希望你們經常來看看他們,謝謝你們繼續執行着高原運輸任務。”自此,孫軍勝與這羣年輕的官兵建立了聯繫,而後的幾年,孫軍勝會趕在清明前,將代表着自己和父親敬意的那一份祭品寄送到該旅,委託官兵們“替自己去看看”。
每年春天第一次執行運輸任務,每經過一座烈士陵園都要下車祭掃,已經成爲這羣汽車兵延續了多年的習慣。
漫長無盡的天路,連綿不絕的思念。英雄們不會被忘記,他們的犧牲不是句點,而是用生命劃下一道破折號,召喚着後人續寫衛國戍邊的新篇章。
關鍵詞 對話
跨越時空的對話
■劉昌煒 蘇鑫
夜晚,新疆軍區契恰爾邊防連學習室裏的燈光還亮着。
隨着一次次摺疊和粘貼,五顏六色的信紙在上等兵何佳偉的手裏變成了一盞花燈。每一年的清明節,連隊官兵都會親手製作花燈放進羅曉勤烈士墓碑前的託什幹河,以此緬懷在任務中犧牲的先烈。
40多年前,戰士羅曉勤奉命奔赴某達坂執行任務,途中突遭強烈的暴風雪,人被困在了山裏。冰天雪地之中,他僅靠所剩無幾的饢餅支撐,在極度惡劣環境下,憑藉頑強意志完成了組織交給他的任務。
然而,因長時間暴露在嚴寒中,又找不到避風之處,羅曉勤永遠倒在了茫茫飛雪之中,將年輕生命留在了高原。當戰友們找到羅曉勤的遺體時,他的懷裏還緊緊抱着任務記錄本。
在何佳偉心中,他製作的花燈像是一個跨越時空的使者,將他的內心話語傳遞給英雄先烈。
“其實何佳偉的體能素質並不算好,但他非常有毅力、肯喫苦。”中士周向濱說,何佳偉是同一批新兵中第一個參加巡邏任務的戰士。
何佳偉的第一次巡邏,正趕上初春時節的風雪天氣,一路上全是厚厚的積雪。何佳偉回憶:“越往前走,高原反應越強烈,只覺得天旋地轉。”
“當時,何佳偉的腳步開始踉蹌,臉也有些發紫。”周向濱本想讓一名戰友陪同何佳偉原地休整,可他一直咬牙堅持,硬撐到了點位。
巡邏任務結束後,何佳偉覺得自己的表現並沒有達到心中預期,有些苦惱。“快到清明節了,不如在製作花燈的信紙上寫下想對英雄先輩說的話。”周向濱藉此方式激勵何佳偉重拾信心。
“您的生命,已化作了這片大地的脊樑。巡邏路上,看到連綿起伏的山巒,我時常想起您。希望我能像您一樣,成爲最勇敢的士兵。”那天,看着託什幹河中的花燈一路漂遠,何佳偉在心中一遍遍重複着自己寫下的話語。
此後的一年時間,何佳偉不斷踐行着許下的諾言,多次被連隊評爲訓練標兵。他還在巡邏途中翻過了艱險陡峭的達坂,跟隨隊伍成功登頂海拔4200多米的點位。
又是一年清明時。何佳偉在製作花燈的信紙上寫下:“今年,希望在‘託河衛士’比武中拿到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