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集團軍某旅高炮連“戰位影集”成爲連隊傳家寶

第八十二集團軍某旅高炮連記錄官兵身影,講好強軍故事——

“戰位影集”成爲連隊傳家寶

■蔡廣森 解放軍報記者 劉 敏

該連戰士翻看“戰位影集”。趙浩程 攝

“炮膛卡彈,徒手摳住滾燙的炮閂,這樣的照片,能不能入選影集?”

幾天前,記者到第82集團軍某旅採訪,正趕上高炮連舉辦新一屆“戰位影集”入冊評審會。當投影屏上出現一張被灼傷的手部特寫照片,中士周濤舉起纏着紗布的右手,向大家講起照片背後的故事。

當時,連隊正在組織實彈射擊,一門火炮的炮閂突然卡死。周濤深知,如不及時處置,極可能發生危險。他未加思索,立即攥緊開閂手柄,將炮閂拉至後側,全然不顧金屬碎屑刺入掌心。在他的努力下,炮彈很快被取出。

這驚險的一幕,被負責現場記錄的上等兵王宏達捕捉到了,快門按下,將周濤的衝鋒姿態定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照片與2015年時任八班班長鄧傑的一張照片如出一轍。當時,一枚炮彈卡在炮膛裏,隨時有爆炸的風險,鄧傑毫不猶豫地衝向炮位,排除了故障。

“是鄧班長的故事激勵了我。”事後被問及之所以挺身而出的原因,周濤提到了影集裏的這張照片。

不同的時空,相似的場景。評審現場,周濤的事蹟得到大家一致認可,那張手部特寫照片被收錄到“戰位影集”裏。看着大家嚴肅認真的討論審覈,記者頓時感到這本影集不一般。

“照片定格的,是官兵們練兵備戰和執行任務的精彩瞬間,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動鮮活的教材。”

“在我們心中,這本影集是不斷更新的連史,誰的照片能夠被收錄其中,絕對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戰位影集’已經成了我們連的傳家寶,每張照片都承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

……

聽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介紹,翻開這本邊角已經磨白的影集,一茬茬官兵接續奮鬥的身影映入眼簾。隨着目光在光影之間流轉,記者深切感受到“傳承”二字的分量。

2023年,第一次參加“影集故事會”時,列兵張偉便被一張拍攝於1983年的黑白照片吸引了。畫面裏,30多名老兵喊着號子,用麻繩把舊式高炮拖上陡坡,不少人的肩頭被磨破。

“現在有了牽引車,還需要這麼拼嗎?”張偉疑惑地問道。

一旁的連長沒有說話,把影集翻到第17頁,上面是連隊一級上士劉建雨參加抗洪搶險時留下的照片。只見他站在齊腰深的湍流裏,將通信設備高舉過頭頂,脖頸青筋暴起。照片空白處,寫着他的留言:“裝備能升級,但血性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看到這句話,張偉點點頭,陷入沉思。

次日車炮場日,暴雨傾盆。張偉負責的火炮在行駛過程中不慎陷入泥潭。“人工推炮!”連長的指令刺破雨幕,張偉衝進泥潭開始作業。40年前老照片中的一幕,在大雨中重現。

當火炮成功脫困,張偉發現自己的作戰靴早已灌滿了砂石,腳趾被硌得生疼。此時的他,終於悟道:“影集記錄的是過往的影像,詮釋的卻是一以貫之的血性。”從那以後,張偉在訓練中格外刻苦,立志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爲影集增添新照片。

“每次翻看這本影集,我們都感覺是在同老兵對話、向前輩彙報。”連隊幹部趙鵬說,現在儘管裝備更新換代了,但同樣的血性仍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傳承、延續——劉建雨頂着40℃高溫操作雷達,中暑後仍不願離開戰位;上等兵劉杜明在操作比武中受傷,堅持完成剩餘課目……

記者在該連採訪發現,如今“戰位影集”已拓展爲“三位一體”的傳承載體:紙質影集收錄精彩瞬間,連隊“信息視窗”動態更新訓練影像,連隊榮譽室藉助信息手段還原歷史照片。趙鵬告訴記者:“現在,官兵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影集,瞭解照片背後的故事,在沉浸式教育氛圍中持續激發榮譽感和使命感。”

暮色降臨,記者再次見到趙鵬,他剛把當日訓練視頻導入“信息視窗”終端。霞光透過窗戶,灑在“戰位影集”扉頁上,照片裏的一門舊火炮,正與訓練場上停放的新型裝備遙相呼應。

記者手記

光影爲筆 奮鬥有痕

■劉 敏

來到該連採訪,首次聽到“戰位影集”時,記者不由得好奇:“戰位”二字賦予了這本影集怎樣的意味?

翻開影集,萬家燈火璀璨時,兩名戰士堅守在哨位上;裝備底盤下,一名老兵神情專注地排除故障;落日的餘暉中,一支小分隊肩扛電纜、步伐堅定地走向戰位;授槍儀式上,新兵們目光堅定、高聲宣誓……

定格精彩瞬間,展現衝鋒姿態,看到照片時,記者被這種蓬勃向上的力量所吸引。這些瞬間,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卻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力量——在平凡中創造不凡,何嘗不是一種衝鋒呢?

合上影集,記者心中思緒萬千:今天的奮鬥足跡,都是在書寫新的歷史。就像我們看到戰爭年代的黑白照片,總會被先烈攻堅克難、奮勇向前的精神所感召。連隊官兵們每天翻看這本“戰位影集”,也必然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

每一種衝鋒都值得被銘記。衝鋒並不總是銜枚疾走、攻城奪隘,它可以是進擊的姿態、拼搏的力量,也可以是青春的脈動、不屈的鬥志,就像高炮連官兵那樣始終有一顆火熱的奮進之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