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基甸戰車”碾壓加沙,美以裂痕暴露中東困局

以色列政府5月18日宣佈,在加沙地帶啓動代號爲“基甸戰車”的地面行動,同時表態將“立即允許”人道主義物資重新進入加沙,並正在推動“結束戰爭”的相關談判。

然而,哈馬斯高級官員卻表示,在雙方進行的加沙停火談判中出現了若干“不可接受”的提議。

三管齊下

結合以色列近期在加沙問題上的一系列行動,軍事觀察員王明志認爲,目前以色列是在三條戰線上並行展開行動:一是加大對哈馬斯的軍事打擊力度;二是施壓哈馬斯與其達成釋放人質協議;三是允許最低限度的物資進入加沙。這些行動表明以色列在內外壓力下正進行策略上的調整。

王明志

以色列採取三管齊下策略的目的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爲實現軍事上消滅哈馬斯的戰爭目標。“基甸戰車”行動選擇從此前沒有展開過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加沙中部地區突破,繼而向南北實施卷擊,使哈馬斯無法繼續通過跨區域機動來規避以色列的打擊和圍殲。

第二,通過武力手段助推停火和人質釋放的談判進程。

第三,確保美國繼續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最後一名美以雙重國籍人質獲釋時有一個條件,即美國承諾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以恢復對加沙的人道主義援助。

第四,緩解國際社會的政治與外交壓力。

需要強調的是,以色列這樣做並非出於善心,而是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同時懾於可能面臨的戰爭罪指控。

以色列的“表演”

資料圖: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來源:央視新聞)

以色列總理辦公室5月18日發表聲明稱,以方談判小組正盡力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及釋放被扣押人員協議,包括推動“結束戰爭”。對於以方關於推動“結束戰爭”的表態,王明志認爲,這更多是一種外交姿態。

王明志

截至5月19日,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談判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突破。以色列實際上對談判取得成果已不抱希望,參與談判很大程度上是爲向國際社會證明以色列並非談判中的障礙。

哈馬斯要求達成全面長期停火協議,目的是確保哈馬斯生存。而以色列只與哈馬斯討論臨時停火,且要求在軍事行動持續期間進行談判,而非停火後再談。因此,當前談判要取得突破性進展難度很大,衝突還會繼續下去。

美方“投石問路”

據美國媒體此前報道,美國政府計劃將加沙地帶約100萬名巴勒斯坦人遷移至利比亞,作爲交換條件,美方可能解除十多年來對利比亞數十億美元資金的凍結。5月18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否認有此計劃。

在王明志看來,這很可能是特朗普“投石問路”的外交策略。

王明志

首先,這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典型的不可預測性特徵。美方可能有意通過媒體釋放不實信息進行外交試探。

其次,巴勒斯坦方面強烈反對任何將加沙居民永久外遷的方案。

第三,利比亞不具備實施這一計劃的條件。

第四,國際社會堅決反對。

巴以衝突已持續590余天,其歷史淵源錯綜複雜。解決巴以衝突既不能依賴武力,更不能通過強制遷移加沙居民來實現。解決巴以衝突唯一正確的路徑就是正視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當權利,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纔是解決巴以衝突的根本出路。

記者:於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