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2日, 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首次以德國聯邦總理的身份正式訪問立陶宛,並與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共同參加了在維爾紐斯舉行的德國陸軍第45裝甲旅“立陶宛”組建儀式。這是德國軍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在海外進行永久部署。
據德國聯邦政府官網22日發佈的消息,德國總理默茨在與立陶宛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波羅的海盟友的安全即是德國的安全,德國將堅定地與波羅的海國家站在一起。他指出,德國當前的安全防務政策戰略重點在於:加強北約東翼防禦能力、提升烏克蘭軍事能力,以及持續關注促成停火的可能性,以便在此基礎上推動與俄羅斯的和平談判。
瑙塞達表示,默茨的訪問展現了德國對加強北約東翼防禦的堅定承諾,並高度評價德立戰略合作,特別是在防務領域的深化。
在即將於6月舉行的海牙北約峯會前夕,默茨在22日的記者會上指出,“歐洲的防務能力必須得到持續而有力的加強,我們的防務工業也亟需擴展產能——既要爲歐洲生產更多防務物資,也要更多地在歐洲本土進行生產。”
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後,德國聯邦政府決定加強北約在東北側翼的軍事力量佈局,並在立陶宛部署一支裝甲戰鬥旅。該旅將駐紮在靠近白俄羅斯的立陶宛邊境城市魯德寧凱(Rūdninkai),計劃到2027年擴展至約4800名士兵和200名文職人員。目前,部隊已開始進駐,旅部全面組建,軍事基地建設也已啓動,確保該旅具備全面作戰能力是當前重點目標。與此同時,德國成爲立陶宛在國防工業領域的關鍵合作伙伴,雙方武器採購總額已超過20億歐元,包括2024年簽署的採購“豹式”主戰坦克的最大軍購合同,以及“拳師”步兵戰車和榴彈炮,雙方還計劃在軍事技術與工業合作上進一步深化。
據《衛報》22日報道,默茨在國防政策上的強硬表態受到歐洲夥伴的歡迎,被視爲前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提出的“時代轉折”(Zeitenwende)政策的延續和升級。
在朔爾茨領導的紅綠燈政府時期,德國設立了10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147億元)的特別基金用於採購軍事裝備,並最終實現了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2%以履行北約義務的承諾。而默茨更進一步,推動解除《基本法》中對財政赤字的限制,改革“債務剎車”機制,以釋放更多財政資源投入軍備建設。在上週對議會的首次重要演講中,默茨誓言在多年忽視後要打造歐洲“最強常規軍隊”。
曾在朔爾茨政府擔任國防部長的皮斯托留斯,在本月新政府就職時承諾德國將“準備好保衛北約每一寸領土”,稱立陶宛旅是“向任何潛在對手發出的明確信號”。
據人民網去年報道,2024年8月下旬,立陶宛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魯德寧凱訓練場舉行德國軍事基地開工儀式。外媒稱,該基地的建設啓用影響深遠,德國可藉此實現海外永久駐軍,擺脫所謂二戰歷史負擔,加快外向型軍事發展。新華社2024年10月報道,立陶宛議會批准了一項德國向立陶宛派遣常駐部隊的協議。按照計劃,駐立德軍部隊將包括一支作戰旅和文職人員,規模達5000人。德立兩國去年9月13日在柏林敲定駐軍協議。爲應對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洲安全形勢的變化,德國決定在立陶宛常駐一支“具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以“保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翼安全”。這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德國首次向海外部署常駐軍隊。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周子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