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在膠東戰場上有這樣一位抗戰英雄。他入伍4年,身經百戰;搶救戰友,不畏艱險;與敵拼搏,堅守陣地,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他的名字叫任常倫。今天的《抗日英雄譜》,一起走進“一等戰鬥英雄”任常倫的抗戰故事。
“我們沒有子彈有刺刀,人在陣地在!”這是81年前,在海陽長沙堡戰鬥中,面對10倍於我軍的敵人,任常倫對戰友發出的吶喊。當時,他身上已多處負傷,肩膀上還留着彈片。手榴彈和子彈都沒了,爲了給增援部隊爭取時間,他毅然決然拿起僅剩的刺刀,帶頭躍出戰壕。
任常倫,1921年出生于山東省黃縣,也就是現在的龍口市孫胡莊的一個貧苦家庭,父母早亡的他被叔父收養,是在村子裏喫百家飯長大的。1938年,日寇的鐵蹄踏進膠東半島,17歲的任常倫加入了膠東抗日自衛團。1940年8月,他參加了八路軍,不久後,他就憑藉過人的身體素質,從日軍手裏繳獲了戰鬥生涯中的第一支槍。
龍口市委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亮:任常倫最早就只有刀和手榴彈,最開始他負責往陣地上運送彈藥。有一次他看到幾個戰士打完子彈和敵人拼刺刀的時候,他看準時機偷襲刺死一名日軍士兵,奪了他的槍。戰鬥結束後,這杆槍就獎勵給了他。
1941年6月,任常倫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作戰更加勇猛,不僅屢次完成戰鬥任務,還三次從槍林彈雨中救出戰友。在攻打小欒家據點時,一排三班長史德明負傷倒在小土崖下,未能撤退。任常倫主動請纓,他匍匐着爬到史德明身邊,解下綁腿帶,捆在班長的腰上,一步一步把他拖回了營地。
龍口市常倫莊村民、任常倫友人之子 王寶德:就滾、爬,最後他把史德明拖出來,還不敢直起腰來,不敢背。兩個胳膊出來以後全是血,還不敢這麼樣撐着,這樣身子就高了。他就這樣用手肘爬,回來以後全是血,衣服都碎了。
膠東抗戰,艱苦卓絕,參軍僅四年的任常倫,先後在槍林彈雨中征戰拼殺了120餘次,繳獲的槍支足足可以裝備一個排。
1944年,任常倫升任副排長。8月,他光榮地出席了山東軍區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並被授予山東軍區“一等戰鬥英雄”稱號。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年,這位戰士奔赴了他的最後一戰。
1944年,膠東戰史上著名的長沙堡戰鬥打響,日軍沿着煙青公路南下萊陽,開始對牙山根據地進行“掃蕩”。任常倫主動請戰,部隊首長考慮他肩膀裏還留着彈片,要他休息,但他堅決要求戰鬥。
煙臺市國防教育專家庫成員 張青厚:最後一仗,長沙堡戰鬥。其實這場仗他可以不打的,但是他說我一定要打。他的意思就是我過意不去,我要是不打對不起我們膠東老百姓。
戰鬥異常激烈,任常倫和全排32名戰士奉命搶佔制高點,連續打退了日軍4次衝鋒,他們的子彈和手榴彈都用完了,任常倫就帶頭端起刺刀躍出戰壕,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了白刃戰。在連續刺死5個日軍後,任常倫不幸負傷,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年僅23歲。
1945年,膠東人民爲紀念在抗戰時期犧牲的英烈,決定修建革命烈士陵園,在英靈山頂爲任常倫鑄造一尊銅像。當時缺少鑄造材料,當地百姓就捐出銅盆、銅錢、銅煙鍋等各種銅製品。最後“化零爲整”,澆鑄起這尊高兩米、重五千斤的銅像,守護着膠東大地。
任常倫犧牲後,膠東國防劇團根據他的事蹟,譜寫了一首歌曲《戰鬥英雄任常倫》,傳唱至今。
1944年,爲紀念任常倫,膠東軍區將他生前所在的連命名爲“任常倫連”,任常倫的家鄉孫胡莊也更名爲“常倫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