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體聯媒體團隊有位中國姑娘,她和大運的緣分始於8年前

8年前,霍曉晗只是以媒體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了一次世界大學生三人籃球世界盃的拍攝,卻沒想到命運的齒輪已經悄然開始轉動。

“前幾天有人通過郵件聯絡我,希望通過我採訪到大體聯的官員,我才知道這裏居然有我的照片。”霍曉晗略帶驚訝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霍曉晗所說的照片,是大運會媒體手冊的附錄部分,她是國際大體聯媒體團隊中唯一一位中國人,職位是中國社交媒體助理。

從國際大體聯賽事的志願者,到國際大體聯的工作人員,霍曉晗直言幸運。而談到成都大運會,她身上似乎多了另一份責任:

“大運會不僅是一個體育賽事,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今年,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精英大學生運動員齊聚成都,我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在報道賽事的同時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順理成章和意料之外

7點起牀開早餐會,隨後趕往大運村街採,緊接着去市區的紀念品商店拍攝,再回到主媒體中心剪視頻,還要幫青年記者做各式各樣的溝通。

霍曉晗回到酒店,已經夜裏11點,此時她還要和同事商討報道計劃,製作宣傳物料,等到真正能休息的時候已經是夜裏2點。

從19號抵達成都以來,霍曉晗就一直處在這樣的生活節奏之中。

談及如何與大運會結緣,霍曉晗直接將時間撥回到8年前:“當時世界大學生三人籃球世界盃在我們學校(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辦,我就以媒體志願者身份參加了報道,當時主要是拍照片。”

雖然當時學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但對攝像和籃球都情有獨鍾的霍曉晗,每年都以媒體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報道,只不過任務變得有些不同。

“一開始是拍照,後面又有機會去做賽後瞬採,之後在任遠老師(前國際大體聯媒體部職員)的激勵下開始寫作人物專訪,最後發現我好像什麼都嘗試了。”

正是這三年媒體志願者的經歷,讓霍曉晗認識了國際大體聯的工作人員,“在志願者工作的過程中,他們覺得我能力還不錯,就把我帶去了那不勒斯大運會進行報道,然後又變成了我如今的工作。”

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一切也在意料之外。

“我們希望向國內的羣衆分享國內外大學生體育的新聞,於是不間斷運營着中文社交媒體平臺。”

從興趣轉變成工作,霍曉晗直言幸運,“現在回看從志願者成爲工作人員的過程,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既要記錄賽事,也要展現中國文化

從成爲國際大體聯媒體團隊的一員,到在成都舉辦大運會,霍曉晗的身份不停在變,看待事物的視角也隨之發生改變。

“2019年我以員工的身份去那不勒斯大運會時,當時還沒什麼經驗,也是我第一次經歷這麼大的綜合性賽事,所以我每天都盯着競賽方面的內容。”霍曉晗說。

而到了成都大運會,霍曉晗則把報道重點放在了文化交流:“這次畢竟在我們國家舉辦,算是我的主場,我希望參與者們能多瞭解中國。而且大運會不僅是一個體育賽事,更是一個交流的平臺,展現中國文化,也是我的職責之一。”

於是,霍曉晗開始嘗試去展現大運會背後的故事。

這背後既是她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同時也算是完成一個自己的心願:“2019年的大運村在一艘船上,但是我們當時沒有進入大運村的權限,所以我印象中的大運村可能只是一個住的地方。但是進入成都大運會的大運村,發現這裏有很多文化交流體驗的內容。”

爲此,她瞭解了許多場館建設的內容,做了有關中國文化體驗的採訪,而最讓霍曉晗印象深刻的,是大運村開村那一天。

“其實早在3月份代表團團長春季會議時,世界各地來參觀的代表團團長時不時就會蹦出一句‘哇,我的天哪’。現在,看到了投入運行中的大運村,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更加驚喜。”

說出這段話時,霍曉晗的語氣裏閃過一絲驕傲。

除了文化+科技,還有滿滿的誠意

大運會期間,霍曉晗時常收到外國朋友的稱讚,聊得最多的除了中國文化大運會期間展現出的黑科技。

“比如說在大運村的文化體驗中心,我們可以見到很多VR設備,還有機器人做咖啡,甚至連頒獎都有機器人。”

霍曉晗笑着說道,“這麼多‘黑科技’的東西出現在大運村,爲參賽人員們提供便利。甚至有一天早上咖啡機都快供應不足了,因爲每個人都想來這裏嘗一杯。”

事實上,從運動員一邁入大運村開始,“黑科技”便開始展現魅力。

大運村中有一座3D照相館,它可在3秒鐘內拍攝800張全方位人物照片,再利用雲端建模技術生成人物3D數字模型並傳輸至全綵3D打印機,打印出高精度的人物形象手辦。

不僅人物的動作、表情、着裝都極其逼真,就連頭髮絲都清晰可見。

除此之外,大運村的“智慧”也是隨處可見,比如智能設備“低碳魔方”,運動員可以將喝完的礦泉水瓶、紙杯和易拉罐廢棄品投入其中以獲得“碳積分”小票,憑小票可兌換相應的大運會禮品。

還有智能小喫機、智慧體育AI互動空間、降溫冰背心也深受中外“村民”的歡迎。

除了科技與傳統文化外,組委會滿滿的誠意也讓國際大體聯頗爲感動。

霍曉晗透露,3月份代表團團長春季會議時,國際大體聯媒體宣傳部部長奧利弗先生,在參觀主媒體中心時,看到了當時的樓頂。“他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我認爲這裏可以做一個酒吧’,三個月後這個想法就真的實現了。”

霍曉晗感慨:“看到樓頂真的建了酒吧的時候,我們除了被組委會的誠意感動,還感嘆於組委會的行動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