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出發的“追夢十五年”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焰火《歷史足跡》上的“大腳印”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15年前,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圓。而參與北京奧運會的經歷,也影響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軌跡。近日,“追夢十五年”——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15週年主題展覽在京舉行。展覽前期的採訪中,多位北京奧運會代表性人物講述了15年來的成長故事。

願爲階梯

“奧運會不僅是運動成績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一種活動可以把世界各地的人在將近1個月的時間聚到一起,去分享各自的成長經歷和故事。”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說。

15年前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姚明與汶川地震中的救人“小英雄”林浩手擎五星紅旗入場,成爲定格在無數人心中的奧運經典鏡頭之一。

“奧運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是留在大家心中的故事和記憶。”姚明說,“經過十幾年之後,沉澱下來的並不是當時在場上的某一個細節、動作,而是那時候活躍的場景和熱情的程度。”

北京奧運會上,姚明率領中國男籃闖入八強。此後,從運動員到管理者,姚明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籃球和亞洲籃球的改革和發展。

在姚明看來,北京奧運會就像一座山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爬到巔峯。“我願意成爲後人的一個階梯,讓他們踩着我們的路,繼續向前。”

張娟娟還記得,奧運會奪冠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北京奧運會上,她在女子射箭個人項目中一舉奪金,終結了韓國隊在該項目上長達24年的壟斷。

“回想起那場比賽,感覺還是歷歷在目。”張娟娟說,在賽場上堅定信心、堅持對自己的標準和要求,義無反顧地前行,這是北京奧運會留給自己的人生財富。

雖然在場上是對手,但張娟娟與韓國運動員在場下的交流很熱絡。“我們經常在晚上一起聊天,雖然語言不通,但是用英語加上手勢就能聊到很晚。”張娟娟說,前幾年帶隊到韓國訓練時,她還見到了當時的對手樸成賢。慶幸的是,兩人仍在不同崗位上從事着射箭事業。

如今,張娟娟的身份是山東青島體育訓練中心副主任。“我希望培養出更多的運動員,幫助他們更快成長,爲中國爭取更多榮譽。”張娟娟說。

“雙奧”人生

北京奧運會籌辦期間,在北京體育大學練武術的蔡燦煌時常在“鳥巢”忙碌到半夜。作爲開閉幕式工作部志願者,他時常與開幕式導演團隊打交道。

一天在電梯裏,團隊負責人給蔡燦煌介紹了一位老鄉——“這是老蔡,這是小蔡,你們都是福建泉州人。”

老蔡名叫蔡國強,是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焰火總設計。開幕式上穿越北京中軸線的“大腳印”,正是出自老蔡團隊之手。

機緣巧合下,蔡燦煌進入蔡國強團隊。15年間,他從一名體育生成長爲執掌大型活動的知名焰火設計師。

北京冬奧會上,蔡燦煌擔任開幕式焰火燃放技術總監,將迎客松等意象融入焰火表演中。

在蔡燦煌看來,北京奧運會焰火“大腳印”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腳步,而北京冬奧會上的焰火“迎客松”與“天下一家”則通過焰火展現了更唯美、更東方的意境與觀念。

“北京奧運會的經歷是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年前的那個夏天,影響和改變着很多像蔡燦煌這樣的年輕人。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當《我和你》與《一起向未來》的歌聲相繼響起時,常石磊感覺:“像一個夢還繼續做着。”

作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創意團隊音樂工作室成員,常石磊曾不止一次地唱起“我和你,心連心”的旋律。“年輕的時候從沒想過奧運會對於我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多年後來看,這是改變我的人生軌跡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它對我的影響不可估量。”常石磊說。

這幾年,常石磊更多地從幕後走向臺前,但他對體育音樂的情愫從未改變。“我們都需要愛,大家把手都牽起來……”他爲北京冬奧會創作的推廣歌曲《一起向未來》,已成爲北京冬奧最動聽的註腳。

“對我來說,奧運歌曲不僅是一首歌,它承載着生活、回憶,還有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互。”常石磊說。

寶貴情緣

在北京,有一個因奧運而生的街道——“奧運村街道”。北京申奧成功後,時任北京窪裏鄉窪裏村村委會主任陳永組織村民搬離,爲奧運場館建設騰出空間。如今,曾經的窪裏鄉變成了健身“聖地”奧林匹克公園,陳永也從“窪里人”成爲“奧運人”。

“北京奧運會後,我們開辦了奧運社區大舞臺,舉辦民間奧林匹克體育大賽,讓奧運遺產惠及普通百姓。”陳永說,從“後奧運”到“後冬奧”,老百姓的熱情“倍兒高”。

今年4月,奧運村街道的“傳統賽事”——市民羽毛球公開賽再度開打,如今已經進行到第七屆。讓陳永驕傲的是,除了街道里的老街坊,這項比賽還吸引了德國、韓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羽毛球愛好者參賽。

“北京奧運會15年了,我也從黑頭髮變成了白頭髮,還有幾年就退休了。”陳永說,“就算離開工作崗位,我也會繼續關心和參與市民體育活動。”

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首次設立新環節,由新當選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向志願者代表獻花,表達對志願者無私奉獻的感謝之情,來自中國香港的志願者陸寶玲就是其中的志願者代表之一。

“上臺時,我拉着一個小朋友的手,她的名字叫京晶,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她的笑容。”陸寶玲說。

北京奧運會馬術項目比賽在香港進行,陸寶玲和很多夥伴一起參與了志願者服務。北京奧運會後,志願者的友誼一直維持到現在,每年大家都會聚在一起,重溫奧運記憶。

“北京奧運會讓各地的年輕人建立起了友誼。”陸寶玲說,“奧運會傳遞的百折不撓精神,一直鼓勵着我,讓我完成了心中的夢想。”

部分資料來源: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