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武術等非奧項目大放異彩——
中華文化綻放亞運賽場
■解放軍報記者 李詩鶴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文化兼收幷蓄、博採衆長、充滿活力。
武術、藤球、龍舟、卡巴迪、圍棋……杭州亞運會上,一個個富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色的項目,展現着亞洲文明的自信、包容與開放。
一槳劃過兩千載。龍舟,第3次登上亞運舞臺。中國運動員在家門口乘風破浪,表現不俗,共獲得5枚金牌和1枚銀牌,取得參加亞運會龍舟比賽的最好成績。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亞運會上,每支隊伍的龍舟必須配備龍頭、龍尾、鼓和舵,與中國民俗傳統保持一致,向世界展示了龍舟運動的歷史底蘊與勃勃生機。
據國際龍舟聯合會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龍舟運動。龍舟,早已突破地域限制,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擁有了更加廣泛的參與人羣。
圍棋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記載,是炎黃子孫發明的迄今最久遠、最複雜的智力博弈活動之一。2010年廣州亞運會,圍棋首次成爲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本屆杭州亞運會,圍棋時隔13年重回亞運舞臺,共設男子個人、男團、女團三個小項。
能夠登上亞運會的舞臺,對於圍棋來說,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吸引更多人喜歡圍棋,推動今後的發展更具規模化、體系化。中國圍棋協會主席常昊表示:“圍棋不僅是一個智力運動,它更是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所以也非常希望能夠在國內乃至世界上有更好的推廣。”
同樣,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重要內容之一的武術,多年來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在此次亞運會上大放異彩。
杭州亞運會武術項目設15個小項,包含刀術、棍術、劍術、槍術等內容。本屆亞運會的武術賽場上,“中國風”隨處可見,充分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自信——
來自亞洲各國的選手,身穿中國傳統武術服裝上場;賽場內外,抱拳禮隨處可見;《映山紅》《茉莉花》《滄海一聲笑》等經典歌曲在場館內一次次響起。
亞運會上,這些有着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特色體育項目,像一根紐帶,將中國和亞洲各國、各地區串聯起來。伴隨着《東方紅》配樂,菲律賓選手阿加莎·克麗絲滕曾·王揮灑自如地演練了一套太極拳,贏得陣陣掌聲。新加坡武術運動員曾俊愷說,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特別的存在,這些年他的參賽服件件不離龍的元素。
以體育促包容,增強文化自信,堅持交流互鑑,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亞運會是亞洲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契機。這些充滿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特色體育項目,在亞運賽場上向全亞洲、全世界展現了風采,吸引更多人蔘與其中,在未來也一定會擁有更爲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