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創佳績帶動香港體育熱潮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在第19屆杭州亞運會,中國香港隊派出歷來最大規模的930人代表團出戰,奪得8金16銀29銅,獎牌數爲歷來單屆最多,金牌數追平歷史最佳成績。香港特區政府及港協暨奧委會將於14日下午在政府總部爲取得佳績的中國香港代表團舉行返港歡迎儀式,行政長官李家超主禮。這些年,香港體育取得的發展也引發諸多關注和議論。

獎牌數獲得歷史性突破

中國香港代表團團長霍啓剛用“突破自我,創造歷史”總結港隊在杭州亞運會上的表現。他稱,港隊在總獎牌榜排在第10名,作爲約700多萬人的城市,奪得8金16銀29銅的成績殊不簡單,尤其擊劍和游泳隊的選手已經達到世界級水平,不少項目歷史性奪得獎牌,證明香港精英運動培訓十分成功。

港媒稱,不少香港運動員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其中獨取6枚獎牌的“女飛魚”何詩蓓,幫助香港泳隊取得歷來首次兩枚亞運金牌,“劍神”張家朗繼東京奧運會後強勢在亞運會奪冠,盡展實力。香港七人橄欖球男隊連挫日、韓,締造蟬聯佳話;自行車女將楊倩玉本屆盡攬金銀銅牌,寫下完美句號;首度參賽的李思穎也取得3枚獎牌,貢獻了自車隊6枚獎牌的一半;林新棟/王瑋駿合作4年苦練有成,在男子雙人單槳無舵比賽中登頂;高爾夫球新星許龍一力壓羣雄,一鳴驚人;香港橋牌男隊取得首枚智力項目金牌。此外,香港男足在賽前並未被看好,卻意外晉級淘汰賽,取得亞運會第四的歷史最佳戰績。而最令人驚喜的是,香港代表團中有不少新面孔,最年輕的只有16歲,體現香港健兒長江後浪推前浪,“良好的人才儲備,令人期待在接下來征戰巴黎奧運會和名古屋亞運會時會有更好的表現”。

各界對香港代表團取得的成績紛紛給予肯定。香港中聯辦發賀電稱,“在本屆亞運會上,你們團結拼搏、積極進取,展現出新時代中國香港運動員的精神風貌,體現了中國香港年輕一代的使命擔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香港的良好形象”。行政長官李家超讚揚他們的堅毅精神和出色表現,宣佈特區政府與港協暨奧委會14日舉行返港歡迎儀式。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稱,特區政府一定會繼續全力支持精英運動員在學業和運動方面的雙軌發展,以鼓勵更多青年運動員投身全職運動員行列,爲香港體壇注入源源不絕的新血。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還說,警察、消防處、海關、入境處也有同事代表港隊出戰,在棒球、排球、籃球、龍舟、水球、壘球等項目全力以赴,衷心感激他們爲香港、爲紀律部隊爭光。

香港《大公報》9日總結稱,香港隊這次取得歷史性突破,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亞運會在杭州舉行,有國家主場之利;其次,特區政府近年加大對體育的投入,如本年度的相關財政預算達74億港元,比5年前增加四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港隊團結拼搏,積極進取。他們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香港的良好形象,“事實證明香港運動員足以比肩國際一流,香港體育大有可爲”。

社會對體育的關注不斷提高

近年來幾個國際性大型運動會中,中國香港隊連創佳績。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港隊共取得1金、2銀、3銅,是有史以來最佳奧運會成績,再加上杭州亞運會,這些成就讓香港社會對於體育的關注不斷提高。

東京奧運會期間,香港特區政府破天荒斥資購入轉播權交給香港5家電視臺,讓市民能夠免費欣賞奧運比賽。不少商場安排在活動空間播放賽事,讓成千上萬市民齊聚在一起,見證運動員多年艱苦訓練的成果及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當時民調顯示,超過八成市民表示會觀看奧運賽事,超過八成每週至少進行一次運動;七成受訪者贊成香港舉辦更多國際體育盛事。2021年8月底,另一項調查顯示,逾70%的受訪者認爲特區政府應增撥資源支持精英運動員發展,近七成支持政府購買大型體育盛事的轉播權。與此同時,香港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取得史上最好成績,進一步激起市民對運動的興趣及關注。

到了杭州亞運會,香港運動員的表現更是時刻牽動市民的心。9月24日晚在大角咀奧海城,距離男子花劍決賽還有一小時,已有市民到場等候。當張家朗出場時,觀衆熱情揮動雙手,爲他加油打氣;當他奪得金牌時,現場不斷歡呼。有學習擊劍的小朋友表示,要學習張家朗永不放棄的精神。

10月7日,香港男足迎來銅牌戰,對陣烏茲別克斯坦隊。當天颱風預警仍無阻觀衆前往各區觀看賽事直播,其中馬會開放跑馬地馬場,上百球迷手持支持港隊的毛巾;足總在奧海城舉行派對,球迷身穿港隊球衣到場,現場變成一片“紅海”。球迷陳先生表示,本屆亞運會港人整體氣氛高漲,希望政府加大體育範疇支持,培養年輕一代運動員。鄺先生帶着兩個兒子到馬場觀賽,13歲的大兒子喜愛自行車及田徑,9歲的小兒子參與游泳訓練。他們表示已把港隊健兒視作榜樣,夢想未來可代表香港出賽。

目前,特區政府推動香港體育有三大策略,即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通過體育委員會及其轄下3個事務委員會,即小區體育事務委員會、精英體育事務委員會及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分別就發展和推廣社區體育、精英體育和大型體育盛事的政策、規劃及有關措施諮詢意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負責規劃及管理康體設施,推動社區體育。文體旅局還與體育界緊密合作,包括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香港體育學院、各個體育總會和相關的體育團體等,推動香港的體育發展。此外,特區政府在2019-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佈向香港運動員基金注資2.5億港元,部分用於增加獎學金支持運動員體學雙軌發展,同時增加全職運動員退役時可獲得的現金獎勵。教育局也鼓勵學校在體育課時佔比5%-8%的基礎之上,靈活增加體育活動時間。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體育產業及相關活動的本地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510億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590億港元;體育經濟僱用的人數由7.8萬人增加至8.3萬人。立法會議員鄭泳舜稱,香港運動健兒近年在奧運會及亞運會大型體育盛事上取得佳績,市民關注及支持度增加,更是一支強心針,“多一點人認識體育,多一點人蔘與就會有幫助”。香港輿論分析認爲,香港體育的發展表明在經歷了2019年的“修例風波”及3年疫情後,香港社會全面復甦。

全力辦好下一屆全運會

接下來,除了巴黎奧運會外,香港的目標就是全力辦好全國運動會。四年一度的全運會是我國最高水平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國務院2021年8月宣佈,同意第15屆全運會將於2025年由廣東、香港和澳門承辦,這是香港首次參與承辦全運會。根據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廣東省體育局已同意在香港舉辦8個體育賽事及4至5個羣衆賽事的建議。8個項目包括擊劍、帆板、場地自行車、足球、高爾夫、七人橄欖球、沙灘排球及手球,預計啓德體育園將成爲大部分體育賽事主場館,將有超過3200名運動員及工作人員參與在港舉行的賽事,連同第12屆全國殘運會暨第九屆特奧委會,參與人數將超過2009年在港舉辦的東亞運動會人數。翻閱立法會文件顯示,立法會爲啓德體育園初步批准的項目預算爲319億港元,打造香港“亞洲體育盛事之都”的形象。

今年5月,特區政府成立第15屆全運會香港特區賽區籌備委員會,由特首李家超擔任贊助人,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擔任主席,文體旅局局長任楊潤雄祕書長,提供政策指導及監督在香港舉行的賽事的籌備工作。7月,特區政府公開招聘全運會統籌辦公室主任職位,爲期兩年半,月薪達28萬港元。申請人要求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持有由本港大學頒授的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具備至少15年行政及管理經驗,包括在香港大型公共或私人機構擔任高層行政及管理職位至少10年;深入透徹瞭解香港體育政策和體育界的運作模式,如果對內地及澳門相關事宜有認識更佳;必須熟知國際及/或大型區域運動會和體育賽事,並具備籌辦有關賽事的經驗,曾參與全運會、殘疾人運動會或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更佳;具備國際視野,擅長與體育界別和內地、香港及/或澳門特區政府官員聯繫和合作;具有實際的領導和組織能力、卓越的策略規劃技巧和敏銳的政治觸覺,並善於溝通和協商;精於閱寫中英文,並能說普通話、粵語和英語。

霍啓剛認爲,杭州亞運會無論是運動員村還是場館設施、賽會的辦賽水平都極高,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鑑和學習,他了解到特區政府選派了不少人員到杭州考察和學習,務求令香港承辦的全運會項目做到最好。特首李家超在社交網站發文稱,2025年第15屆全國運動會是香港展現實力和活力的良機,特區政府會帶領社會各界積極籌備。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主任雷雄德表示,承辦賽事會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有關項目的活動,有助於香港相關運動的發展及產業化。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撰文稱,香港享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體育高度自治;香港既與內地具有密切和深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又與國際市場聯繫緊密,還享有《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等優惠政策,能夠在“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下,更好發揮體育業“超級聯繫人”作用。文章認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體育業提供重要切入點,可以促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即推進內地參與國際大循環,吸引國際體育組織、人才、產業、資金與技術,融入內地體育產業鏈與供應鏈,同時藉助自由貿易港的優勢,建立國際賽事中心,擔當國際賽事聚集地、中轉站的角色,爲國際賽事在內地舉辦鋪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