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殘運會開幕式節目《心相約》爲何打動人心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可以用耳朵去聽

耳朵聽不到的地方,可以用手去探索

雙手夠不到的地方,可以用心去感受

……

10月22日晚,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開幕式節目《心相約》表演時,原本熱烈的現場安靜了下來,燈光打在場內一側。

伴隨着場上的陣陣桂香,來自浙江省盲人學校的8歲盲童劉景怡聲音清澈,朗誦着關於金桂花冠的詩歌;“手語姐姐”毛董萊一雙纖纖素手,不停打着手語。

靜謐的夜色之下,如清泉叮咚的童稚之聲,如鳥兒展翅的手語動作,講述着桂花開時貴客盈門的喜悅,觀衆也隨之徜徉在一個個溢滿桂香的夢裏。場上的朵朵桂花騰空而起,在空中匯聚成一個金桂花冠。

聲音與手語一唱一和,彷彿排練許久。其實這首看似簡單的小詩,歷經多次調整,甚至和一個星期前的版本大相徑庭,直至幾天前才確定了最終版本。

一個聽不清一個看不見,卻配合得天衣無縫

追光燈下,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在臺上相伴相依。毛董萊的手勢正好打完,劉景怡的朗誦也恰好結束。這不禁讓人驚歎:怎麼配合得這麼默契?

毛董萊是一名聽障人士,只能藉助助聽器聽到聲音。健聽人帶耳機一小時都會不適,這陣子工作溝通量大大提升,除了洗澡和睡覺之外,她都要帶着助聽器,“很難受,很悶,有時候還會發炎。”

開幕式現場環境相對嘈雜,即使戴着助聽器,毛董萊聽音也有些喫力,怎麼才能準確配合、不出差錯?

她向潮新聞記者透露,爲了與其他表演者配合得當,她將這首小詩細緻地分段,每一段對應一節手語表達。

看不見周圍情況的劉景怡,也有自己的方法——聽音樂節奏。反覆聽,不停聽,現在她可清楚這段旋律的節奏了,哪裏舒緩,哪裏輕快,她都耳熟能詳。

毛董萊和劉景怡遇到的一個大難題,就是文本反覆修改。有時候好不容易背熟,第二天排練發現改了一大半,又要重來。到後來,毛董萊打趣:“我都習慣每天都要調整了,好在有經驗,能夠快速適應千變萬化的節奏。”

作爲一名手語主播,也曾參加過大型賽事的手語主持,背詩對毛董萊而言,相對得心應手。

劉景怡則有些喫力。她的陪同老師、浙江省盲人學校教師吳雨鍰告訴潮新聞記者,讓8歲孩子在極短時間內背誦並理解詩歌,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對視障孩子來說,就更加困難。

爲了讓景怡儘快跟上進度,吳老師使用了一些小道具和景怡熟悉的東西,來幫助她聯想記憶。

“比如,詩裏說到金桂花冠,我就帶她去摸了摸桂花樹,聞了聞桂花,戴了戴花環,還了解了金桂銀桂的區別……”這讓小景怡特別開心,背起詩來興致勃勃。

相比誇讚,更想聽“要改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精彩的節目背後,她們也很“拼”。

詩詞等內容熟練之後,毛董萊還需要翻譯成手語。爲了更好的呈現效果,她會進行手語的舞臺化、藝術化再創作。

其餘人不太懂手語,每次排練,毛董萊也會犯怵,這樣編排到底行不行?一問導演,得到的回覆都是“沒啥問題”“挺好的”,這反而讓她的心懸了起來。

直到有人說:你這個動作頭抬得太高,鏡頭前看起來可能像翻白眼,建議下巴低一點……

諸如此類的話,纔是她想聽到的評價。“我不想聽OK之類的話,有人可以指正我,我能改進,心裏才踏實。”

對視障學生來說,盲態是他們常有的行爲表現。

吳雨鍰介紹,爲了能夠糾正儀態,景怡藉助了駝背矯正器、微笑矯正器等儀器,每天長時間練習靠牆站立,逐步改善自己的盲態,最終以一個積極飽滿的狀態出現在了開幕式上。

臺上表演時,景怡落落大方,其實私下也會緊張。

排練場地常常更換,陌生的環境會讓景怡感到焦慮和恐懼,還會遇到就餐困難、行走障礙、睡眠不足等問題。“我也是早早地體驗了‘帶娃’。”吳雨鍰笑着說。

臺下,吳老師時時刻刻的陪伴,給予了她極大的安全感。牽牽小手,再抱一抱,信任感滿滿的,有時候在車上,小景怡都能在老師懷裏睡着。

臺上表演時,與景怡一直站在一起的毛董萊,也成了她依賴的“毛姐姐”。休息時,她會大聲唱歌給毛姐姐聽。

每天和手語姐姐在一起,景怡也對手語產生了好奇,有一天她說:“毛姐姐,我也想學手語。”

這可把毛董萊樂壞了,她握着小姑娘的手,拆分動作,一步一步教。沒幾天,景怡就學會了“我愛你”“我愛中國”等手語,喜得毛董萊連連誇讚:“還不錯咧!以後也可以成爲視障手語老師呢!”

參與好幾個節目,她做夢都在打手語

如果你認爲“手語姐姐”只用負責詩歌“朗誦”,那可就錯了。在手語“唱”國歌等多個環節的手語表演背後,也都有毛董萊的影子。

導演組選拔出來的表演者,和杭州市手語姐姐無障礙交流服務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員組成了12人手語表演小分隊。

各環節所表演的手語內容,並非直接就有。這支小分隊要先創編動作,再教會其他手語表演者。小分隊裏,只有毛董萊一位聽障人士,其中7位沒有手語基礎。

手語翻譯的重任交在了毛董萊肩上。她和手語姐姐團隊呂育蔚老師共同指導完成了手語相關的部分。

手語翻譯存在與漢語口語語序顛倒的表達,導演便來協商。

“從專業角度來說,不能只爲了好看,而是要準確,儘量達到‘信、達、雅’,先考慮準確度再兼顧美感。”毛董萊說,“導演尊重我們的手語文化和語法語序規則,尊重我們的創編。”

教手語,是毛董萊這一個多月做得最多的事情。她教了上百名演員的手語表演內容,其中最小的“學生”才6歲。

一遍遍教,一天天練,還要兼顧自己的表演……最近,毛董萊偶爾睡覺做夢都在打手語,“我就是會給自己壓力,對自己要求很高。”

毛董萊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需要潤喉糖、咽喉消炎藥之類的物品。

因爲自小聽障、20多歲纔開始練習說話,聲帶容易難受,所以平時她講話不多。最近除了自己表演、手語編排,她還負責手語小分隊的管理工作。遠超往常的溝通量,讓潤喉糖等成爲她的包中必備。

爲適應正式演出時的天色等自然環境,開幕式彩排通常在晚上開始,排練到凌晨兩三點也是常有的事。不能帶手機、需要長時間等待、室外夜晚較冷、節目隨時變動,偶爾也有小姑娘忍不住會哭。

爲了安撫大家的疲憊情緒,休息時間,毛董萊常常從“大蓮花”這頭跑到那頭,和小姑娘們聊聊天,給她們講笑話。

她還建議成員用手語聊天,別人看不懂,就可以公然說着小祕密。久而久之,成員們互相打着不甚熟練的手勢,笑盈盈地交流,也成了排練間隙的一道靚麗風景。

我們的家住在天堂,我們的美好未來也在杭州

作爲杭州手語姐姐無障礙交流服務中心的創始人,毛董萊最爲感動的,是手語和桂花這一杭州代表性元素一樣,貫穿了整個開幕式演出。

“我們的家住在天堂,碧綠的湖水盪漾着美麗的夢想……”開幕式暖場活動上,響起杭州市市歌《夢想天堂》。幾天前在彩排現場第一次聽到時,她激動到手都發抖。

“一座城市的包容度,我們殘障人士最有發言權。”在杭生活的20多年裏,毛董萊見證了這裏無障礙環境的變化,自己的生活滿意度也越來越高。她說:“我對杭州的情感、美好的回憶、感恩的心情,都在手語裏了。”

毛董萊對小景怡成爲視障手語老師的期待,也讓吳雨鍰老師心生嚮往。

作爲浙江省盲人學校的教師,每當看到視障孩子們在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後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吳雨鍰都感到歡欣鼓舞。

在她看來,杭州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成果亦是有目共睹,盲道更通暢、APP支持讀屏、紅綠燈設置提示音等都讓視障朋友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僅是讓盲道直一點、字體大一點、坡度緩一點、語音播報多一點,更是要把關愛、幫助特殊羣體的意識更好地融入社會,有愛無礙,生活纔會更加溫暖。”吳雨鍰說。

此次開幕式表演,在照顧景怡的同時,她還要參與另外的表演環節、兼顧學校工作。“辛苦是肯定的,但是我更多的是欣慰。是景怡能夠無條件信任我的欣慰,是見證景怡一步步成長的欣慰,是看到她站在舞臺上閃耀光芒時的欣慰。”

《心相約》節目中,小詩的結尾,也可以用來送給這些表演者們——

你看到了麼?那個屬於你的,最美的金桂花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