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
(“以下簡稱“十四冬”)
滑雪登山項目混合接力比賽
在扎蘭屯市金龍山滑雪場
決出了本次比賽項目的
最後一塊金牌
“因爲一個預報結論
混合接力賽被推遲了一個小時進行”
賽後
“十四冬”扎蘭屯賽區氣象臺
首席預報員趙斐爲我們揭開了
賽事背後的一個小“祕密”
↓↓↓
按照比賽原日程,滑雪登山項目混合接力賽應在2月1日10點30分鳴槍開賽,13點前結束。但受天氣情況影響,比賽被推遲到11點30分舉行,爲按時完賽,比賽時間也被壓縮了一小時。
“大風、降雪會對比賽產生影響,滑雪登山運動員穿得極薄,白天氣溫如果低於零下25℃,會要求停止比賽,或者強制運動員增加裝備。”滑雪登山項目賽事管理、起點裁判長李冉1月26日與前來對接的氣象保障人員說。
精準扭住了賽事需求的“牛鼻子”,氣象保障團隊又馬不停蹄下起“先手棋”!
從滑雪登山比賽裁判員報到日開始,“十四冬”扎蘭屯賽區氣象臺每日在滑雪登山項目裁判工作羣提供天氣實況產品和精細化預報產品。“我們每日三次向競賽團隊、執委會和競賽工作組提供比賽期間的天氣通報和未來十天精確到賽道關鍵點位的11種要素精細化預報產品,向綜合保障組提供扎蘭屯市區未來七天預報,逢降雪天氣會提前兩天發佈道路掃雪鏟冰專項服務產品,做好賽事保障及外圍的氣象服務工作。”扎蘭屯賽區氣象臺預報團隊負責人王穎介紹了他們的日常工作,“好在比賽期間的氣溫都很給力,沒有對比賽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氣溫沒有來“搗亂”,但是“風”,這個“攔路虎”又來叨擾。
“10米/秒是六級風嗎?那就很大了!可能會影響比賽!”1月29日,賽前技術會議召開,滑雪登山安全監督張耀華看到氣象預報信息後擔憂地說。
爲此,氣象保障團隊再次踏上“追風之路”,他們日夜緊盯天氣變化,研判風力變化趨勢,勢要掌握其變化規律。
“2月1日上午風力較大,風速11至13米每秒,可能對比賽產生不利影響。中午時段風力將下降,陣風風速7至8米每秒,利於比賽進行。”1月29日,根據氣象預報結論,競賽團隊及時調整了比賽日程。
“根據實時監測數據,2月1日10點30分比賽場地山頂的極大風速爲10.8米/秒,11點30分的極大風速則爲7.6米/秒,下降明顯。這組氣象數據檢驗了我們的預報準確度,同時也證明了賽事推遲一小時的決策依據是科學的、堅實的。”王穎驕傲地表示。
準確做出氣象預報的背後,也離不開中國氣象局直屬單位的支持。
爲滿足垂直大氣實況資料的需求,“十四冬”扎蘭屯賽區佈設了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該系統能夠實現地面到高空10千米垂直大氣溫度、風向、風速、雲等要素的分鐘級廓線連續觀測,爲強化這一新技術的應用,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選派技術人員赴內蒙古實地開展培訓。在氣象預報技術方面,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建立的1公里1小時中尺度天氣數值預報系統也在賽事氣象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特別關注天氣預報,因爲要根據雪面溫度給滑雪板打蠟,你們的預報特別準確,感謝你們!”西藏自治區登山隊滑雪集訓隊教練朗加多吉在賽後對氣象保障工作給予很高的評價。
“氣象保障工作非常細緻,在滑雪登山起點、山頂不同時段均有不同的風力、溫度數據,使我們的工作得到很多便利!”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技術代表李振龍接受採訪時說。
作者:徐玉強 王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