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記:巴黎奧運新聞中心,簡單又複雜

【環球時報赴法國特派記者 張振】作爲奧運記者的賽時最大“集散地”,巴黎奧運新聞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大小、功能分配甚至樓層設計都對記者的工作效率發揮不小作用。《環球時報》記者在抵達巴黎後的第二天一早,便乘坐公交車來到新聞中心“熟悉地形”。

巴黎奧運新聞中心位於巴黎市中心的馬約門附近。新聞中心旁邊就是奧運採訪的交通樞紐,記者可以在這裏乘坐班車前往各個比賽場館。由於媒體班車可以使用奧運專用通道,因此比巴黎市政交通或者打車更能節約時間。

和其他場館或巴黎的戴高樂機場等地方不同,巴黎奧運新聞中心的外牆並沒有大規模使用粉色、紫色和藍色組成的牆紙裝飾,看起來相對樸素。在進入新聞中心之前,記者需要接受安檢,然後由工作人員掃描證件上的二維碼。與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不同,採訪巴黎奧運會的記者不需要接受面容比對。

據瞭解,共有約6000名記者來到巴黎報道奧運會。新聞中心主要爲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服務,而持權轉播商(例如美國NBC、中國的央視等)在國際轉播中心(IBC)工作,IBC位於巴黎北部的聖但尼,距離戴高樂機場不遠。

整個新聞中心共分爲三層,一層基本沒有設置辦公空間,主要是舉辦新聞發佈會的報告廳和巴黎奧運會贊助商的展臺,除此之外就是兩側的“餐飲角”。所謂“餐飲角”其實就是簡化版的食堂,每處有幾張簡易圓桌,配有幾把椅子。“餐飲角”提供漢堡、三明治和蓋飯等簡餐,足夠讓記者在工作之餘簡單對付一口。

新聞中心每層面積其實並不小,但由於只有上述幾個功能區,因此整體上看上去有些空曠。但與此相矛盾的是,功能區之間設有許多大小不同的諮詢臺和辦公室。這些諮詢臺的職能互相略有重複,與《環球時報》記者一同來到新聞中心的同事原本是想解決賬號問題,不得已在新聞中心上下跑了好幾趟,再加上各個諮詢臺職能類似,原本簡單的路線也變得複雜起來。

對於大多數記者來說,新聞中心的二層是主要活動空間,這裏設有大量辦公桌椅,每個空間均有擺放,但並未具體區分哪些屬於文字記者、哪些屬於攝影記者。在這些辦公區域的周圍,依然零星分佈有信息諮詢臺、技術支援處、攝影記者服務處等機構,將原本分佈簡單且清晰的辦公區切割,導致想尋求服務的記者有時“求助無門”、想伏案工作的記者很難輕易找到座位,不得不在看似空曠的空間繞圈子。

新聞中心的三層是各大通訊社和圖片社的辦公場所,地下一層則設有大型諮詢臺,甚至還有正在營業的商鋪,這在其他的賽事新聞中心較爲少見。

這一圈逛下來,記者對新聞中心的印象仍然有些模糊。整體看上去,新聞中心的設計可謂刪繁就簡:一層展覽+開會,二層辦公,三層是通訊社租用空間;然而細看之下,每層都有着與這一層風格不符的設計,沒法一句話說清它的功能定位。     

或許在未來十幾天裏,記者仍需在這個“既複雜又簡單”的新聞中心裏慢慢探索它的真面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