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A孫楊、浙B汪順、浙C潘展樂:浙江“泳軍”爲何這麼強

“浙A孫楊,浙B汪順,浙C潘展樂,壓力給到了浙D……”

“浙D:我有朱志根教練”。

8月1日,來自浙江溫州、還不滿20歲的潘展樂奪得巴黎奧運會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冠軍並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這是中國游泳運動員首次在100米自由泳項目中獲得奧運金牌。

賽後,一段10歲的潘展樂在參加2014年浙江省運會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的目標是)比孫楊快”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網友還注意到,泳壇名將、奧運金牌得主孫楊是杭州人,東京奧運會男子200米混合泳冠軍汪順來自浙江寧波。於是,一個段子產生了:“浙A孫楊,浙B汪順,浙C潘展樂,壓力給到了浙D……”

有網友接力:“浙D:我有朱志根教練”。汪順、孫楊的教練朱志根是紹興人,曾兩獲“全國十佳教練員”。

浙江“泳軍”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游泳協會官網公佈的巴黎奧運會參賽名單顯示,中國游泳隊31名運動員中,葉詩文、餘依婷、吳卿風、柳雅欣、孔雅琪、汪順、徐嘉餘、潘展樂、費立緯9人爲浙江運動員,來自杭州、寧波、溫州、紹興、衢州、麗水,集齊了浙A、浙B、浙C、浙D、浙H、浙K。

泳壇崛起浙軍

公開資料顯示,浙江省游泳隊組建於1959年,近20年來逐漸成爲中國游泳的“頂樑柱”,湧現出陳樺、羅雪娟、楊雨、吳鵬、湯景之、呂志武、孫楊、葉詩文、汪順、徐嘉餘、毛飛廉、李朱濠、傅園慧等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以及張亞東、朱志根、徐國義、樓霞、李孟鍾、李雪剛等優秀教練員。

據《浙江日報》報道,1994年省游泳辦公室成立,確定了游泳人才的管理、選拔、輸送以及項目建設的整套扶持措施和管理體系。2012年,浙江樹立了“大游泳”理念,舉全省之力優化配置人才、賽事、科研醫療、信息等資源。

業餘訓練和競賽體系是驅動浙江游泳發展的雙引擎。2012年開始,浙江業餘游泳運動員新註冊人數以每年約200人的速度增長,在訓人數以每年約800人的速度增長。到2016年,新註冊人數1503人,在訓人數5985人,形成“大梯隊”。

浙江“泳軍”數量多,實力更強,打破過多項世界紀錄,創造了多個“第一”。從中國泳將首次參加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至2020年東京奧運會,中國隊在游泳項目上獲得16枚奧運金牌,其中7枚來自浙江。

2004年,杭州的羅雪娟在雅典奧運會女子100米蛙泳決賽中奪冠,成爲浙江第一位游泳奧運金牌獲得者。

2012年,杭州的孫楊、葉詩文攬下倫敦奧運會中國隊獲得的5枚金牌中的4枚。孫楊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中奪冠,成爲中國第一個男子游泳奧運冠軍,又在男子1500米自由泳決賽中摘金。葉詩文獲得女子4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2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16歲就成爲中國游泳史上首位奧運會、長池世錦賽、短池世錦賽、亞運會冠軍的滿貫選手。

2016年裏約熱內盧奧運會上,孫楊、徐嘉餘、傅園慧三位浙江運動員在20分鐘內摘得金銀銅牌,孫楊獲男子200米自由泳冠軍,成爲中國首位連續兩屆奧運會摘金的游泳運動員。

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寧波的汪順獲得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

除了奧運冠軍,浙江“泳軍”也多次攬下亞運會、世錦賽、全運會獎牌。溫州的徐嘉餘在雅加達亞運會上摘得5金,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獲得男子仰泳個人、團體等5枚金牌,被稱爲“五金店主”。杭州的傅園慧曾獲2015年喀山世錦賽女子50米仰泳、女子4×100混合泳接力冠軍,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得女子100米仰泳季軍,是中國女子仰泳第一個登上奧運領獎臺的選手。

浙江爲何盛產“泳將”

浙江泳壇爲何人才輩出?《體育科學》2017年刊登的論文《中國游泳“浙江現象”及形成機制探究》認爲,關鍵是培養體制、機制的創新。

好苗子從娃娃抓起。“教練員走出去,到各區幼兒園、小學選材,選材面廣了,出苗子的幾率高。” 曾任杭州體育局局長的趙榮福曾這樣解釋。

孫楊、葉詩文就是在幼兒園時被啓蒙教練慧眼發掘的,徐嘉餘、潘展樂、柳雅欣等也在六七歲時就被選入少年游泳學校。浙江省體育局羣體處原處長揚平原打過一個比方:在水鄉浙江,每一位教練,每一支隊伍,每一所體校都是游泳愛好者的“崗哨”,好苗子時刻可以被發現、挖掘、培養、輸送。

選中了苗子,培養、篩選機制同樣重要。據《中國教育報》《新聞晨報》報道,孫楊的啓蒙教練、杭州市陳經綸體校國家級教練朱穎介紹,20年多前開始,每個剛進體校游泳隊的小隊員都要經歷“長距離、低強度”的體能儲備訓練,每堂課訓練量在5000~6000米,有氧訓練佔70%左右。篩選機制是梯隊式培養:新的血液進來,好的苗子留下,從初級班到中級班逐級篩選,最終進入高級班的比例爲1%。

省內的比賽也成爲小隊員的試金石。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03年開始,浙江有“月月積分”游泳大獎賽,組別從10歲到16歲,每月一次。此外,每年的“迎春杯”以及省少兒游泳比賽也是教練觀察小隊員的重要比賽。

浙江“泳軍”的崛起也離不開優秀教練的付出。據《浙江日報》2017年報道,1990年代,朱志根、張亞東、李孟鍾等中青年教練加盟浙江泳壇一線,後來又增加了徐國義、樓霞、李雪剛等。2010年,浙江邀請外國知名教練、科研人員講課指導,引進先進的訓練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批年輕教練還赴德國學習,吸收先進經驗。

人才選拔之外,浙江也重視後備人才培養,通過體育教育政策的頒佈、游泳場館的完善、舉辦比賽等,使全省形成愛游泳的氛圍,植入“游泳基因”。

據《中國游泳“浙江現象”及形成機制探究》一文,浙江省教育廳、體育局2003年頒佈《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大力開展游泳活動的通知》,要求學生人人學會游泳,其考量是浙江地處水鄉,雨季洪水多發,學游泳可以提高學生的戶外生存技能和溺水自救能力。該政策的出臺,無意間促進了兒童、青少年游泳人口的大幅增長。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隨後,多地將游泳納入中考體育可選項目,促進了校內游泳課教學普及和校外業餘游泳培訓發展,也促進了學校游泳場館等的建設、提升。省體育館官網公佈的2023年體育場地統計顯示,全省有游泳場地3288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