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將在河海大學啓動。蘇超賽場從來就不只屬於專業的競技,更藏着無數普通人的熱愛與堅守。11日,記者採訪了部分蘇超球員、教練、贊助商。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他們,在蘇超的舞臺上書寫着各自的奮鬥故事,卻共同勾勒出當代青年“以夢爲馬、不負熱愛”的鮮活圖景,也讓足球精神與城市溫情在青春的底色裏愈發鮮亮。
17歲門將嚴子航:
以熱愛赴理想,用堅持寫就青春足球華章
嚴子航(左二)
蘇超鹽城隊17歲門將、鹽城東臺市三倉中學高三學生嚴子航,這位曾因蘇超賽場驚豔表現“一戰封神”的少年,不僅袒露了對理想院校河海大學的赤誠嚮往,更用兼顧學業與足球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青年“以夢爲馬,不負韶華”的追夢姿態。
嚴子航與河海大學的緣分,早在初中時便已生根。“河海是‘雙一流’院校,足球專業更是全國排名靠前的強校,從那時起,我就把這裏當作奮鬥目標。”他坦言,隊裏河海大學校友李千池,成了他了解這所“未來母校”的窗口,兩人常交流河海的足球訓練模式,學長口中“嚴格且專業”的訓練氛圍,讓他對這所學校的嚮往愈發濃烈。此次來到河海大學校園,嚴子航難掩激動:“以前來是玩,這次是帶着‘準學子’的心情參觀,感覺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這份對夢想的執着,同樣體現在蘇超賽場上的堅持。蘇超鹽城隊對陣宿遷隊的比賽中,17歲的嚴子航一戰成名:面對2萬餘名觀衆的注視,他開場雖有失誤,卻在中後衛的補位支持下迅速調整,連續撲出關鍵射門,助力球隊獲勝。“那是我第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比賽,從緊張到從容,這場球讓我的心態成長了一大截。”他回憶道,即便蘇超賽事密集,他也未落下學業。比賽中途,學校專門派老師跟隊,課餘時間全用來上課;如今賽事結束,他更將全部精力投入文化課補習與足球專項訓練,爲明年3月的文化考試和逐夢河海的目標全力衝刺。
賽場上的出色表現,讓嚴子航收穫了不少粉絲,其中不乏中小學生。“常有小朋友找我合照,我會跟他們分享踢球的經歷,希望能讓他們喜歡上足球,去追逐自己的熱愛。”返校後,他也成了同學們眼中的“小明星”,不時有人找他簽名,但他始終保持謙遜:“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能帶動更多人關注足球,很有意義。”
談及未來,嚴子航眼神堅定:“今年鹽城隊止步八強有點遺憾,但足球總有輸贏。明年我不僅要全力備戰高考,爭取考上河海,還要繼續參加蘇超,和球隊一起拼出更好的成績。”從綠茵場到書桌前,嚴子航用熱愛點亮夢想,用堅持跨越挑戰,在逐夢路上書寫着屬於當代青年的熱血與擔當。
淮安隊球員陳志權:
率草根黑馬馳騁蘇超,以“娃娃足球”播撒青年人才火種
陳志權(右二)
“我們就是羣學生、上班族湊成的‘草根軍團’,但在場上,要把淮安的拼勁亮出來!”10月11日,淮安隊球員陳志權在採訪中,談起球隊本賽季的“黑馬之旅”時,眼裏滿是光芒。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年輕隊伍,不僅在蘇超賽場打出了驚喜,更藏着陳志權對足球青訓、青年人才培養的深摯思考。
今年蘇超,淮安隊成了最讓人意外的“破局者”。沒有職業梯隊背景,隊員們白天是學生、是上班族,晚上擠時間訓練,卻硬生生在第十二輪比賽中,讓強隊南通隊止步12連勝。“賽前誰都沒敢想能贏或平,但大家拼得兇啊!”陳志權回憶起那場比賽,語氣裏仍透着激動。“從開場到終場,沒人敢鬆勁兒,那種爲城市拼、爲家鄉拼的勁兒,比什麼都管用。”正是這份“歸屬感”與“榮譽感”,讓這支年輕的草根隊伍,在強手如林的蘇超賽場站穩了腳跟,也成了陳志權日後培養青年球員的“活教材”。
賽場之外,陳志權還有一個身份——青訓教練。他坦言,讓幼兒園孩子接觸足球、讓家長願意陪孩子踢球,仍是青訓的“第一步難題”,但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如今,他的青訓工作已悄悄向幼兒園延伸,“先讓孩子覺得踢球好玩,再慢慢種下熱愛的種子,青少年人才的根基才能扎得穩”。
談及如何把蘇超賽場上的拼搏精神傳遞給下一代,陳志權始終繞不開“歸屬感”和“榮譽感”兩個詞。“我常跟小隊員說,你們踢的不只是球,更是爲家鄉、爲團隊的榮耀。”他會給孩子們講淮安隊的故事,講那些“草根哥哥”如何在賽場咬牙堅持,“不是要他們馬上成爲球星,而是讓他們知道,不管是不是職業球員,拼勁、責任感,纔是足球最該教給年輕人的東西”。
對於明年的蘇超,陳志權笑着賣了個關子:“淮安隊肯定會有新驚喜!”而在青訓戰場上,他的“驚喜計劃”早已啓動:讓更多孩子踩上草坪,讓更多年輕球員帶着“爲家鄉而戰”的信念奔跑,“我想看着這些孩子,從追着球跑的娃娃,長成能扛得起淮安足球甚至中國足球的青年力量”。
從蘇超賽場的“黑馬教練”,到青訓場上的“育苗人”,陳志權正用自己的方式,把足球精神的火種,傳遞給每一個心懷熱愛的年輕人。
空調維修工許俊傑:
以熱愛爲盾,書寫不服輸的青春
許俊傑
10月11日,蘇超鎮江隊球員許俊傑再次站在聚光燈下,接受媒體採訪。鮮少有人知道,這位在綠茵場上帶球突破、調度攻防的蘇超球員,白天的身份是穿梭於樓宇間的空調修理工:一手握扳手檢修空調,一邊在足球場上追逐熱愛,他用雙重人生,詮釋着“不服輸”的青春本色。
許俊傑與足球的緣分,早在小學便紮了根。曾是專業隊一員的他,雖未踏上職業賽場,卻從未讓足球從生活裏退場。鎮江隊主教練的一通邀請電話,讓他重新燃起賽場夢。彼時的他正被空調維修工作填滿,“夏天一到,空調故障集中,我們連軸轉是常態”。但面對教練的再三堅持,他咬着牙擠出時間:“再忙,也捨不得放下喜歡的事。”
最初的平衡格外艱難。訓練需請假,比賽與工時衝突,老闆起初並不支持。直到賽事熱度漸起,“老闆也希望我能爲鎮江爭榮譽”,許俊傑迎來轉機,部分工作交由同事接手,他得以全身心投入訓練。盛夏的午後,他剛從30多攝氏度的外機旁下來,又頂着烈日奔向球場;汗水浸透工裝,換身球衣便繼續奔跑,“在場上踢球,再累也不覺得,這種勁兒跟修空調不一樣,是從心裏冒出來的”。
在球隊裏,已經三十出頭的許俊傑不算年輕,但經驗成了他的“祕密武器”。“年輕隊員體力好,但處理球時的觀察和判斷,需要時間沉澱。”他從不避諱年齡差距,反而將經驗分享給隊友,“足球是團隊項目,大家一起進步纔是贏”。他笑着說“足球是圓的,不到最後誰也說不準”,這份清醒與鬥志,正是不服輸的寫照。
球迷的支持,更成了他的“強心劑”。“就算輸了,他們也會喊‘不要放棄’,說永遠支持我們。”談及這些聲音,許俊傑語氣裏滿是動容。而當被問及想對同樣追夢的年輕人說些什麼時,他說得實在:“愛好和生活不衝突,先把本職工作做好,再爲喜歡的事拼一把。做熱愛的事,永遠不會累。”
如今,許俊傑已開始期待明年的蘇超賽場:“只要有機會,肯定還來。”於他而言,最享受的瞬間或許不是進球的高光,而是終場哨響時,球迷與隊友並肩的吶喊,是從空調外機到綠茵場的每一步堅持,這份不向現實妥協、不放棄熱愛的韌勁,正是當代青年最動人的“不服輸”。
蘇超“最小贊助商”老闆娘張敬宇:
常州藏着吸引青年的密碼
張敬宇(左二)
常州燒烤店老闆娘張敬宇從沒想過,自己會以贊助商身份出現在蘇超這場大型賽事裏。“太意外了,也太驚喜了!”談及收到邀請的瞬間,她的語氣裏仍帶着雀躍。這家名爲“東哈·東北街邊燒烤”的燒烤店,成了蘇超賽場邊最特別的“助力者”,而她的故事,也意外揭開了常州這座城市吸引青年紮根的獨特魅力。
作爲蘇超“最小贊助商”,張敬宇的燒烤店因這場賽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以前日常不用排隊,現在不少人專門來打卡,哪怕知道要等,也願意多留意着再來。”她笑着說,賽事期間的客流量肉眼可見地增長,雖然偶爾會因排隊讓客人稍作等候,但這份“熱鬧”裏,藏着大家對蘇超、對常州的認可。而更讓她觸動的,是賽事背後城市展現的細節溫度——朋友來觀賽時沒預約車位,本以爲要白跑一趟,沒想到保安當場幫忙操作手機,直接引導進政府內部免費停車場,“出來時一分錢沒收,他說這是第一次在觀賽時遇到這麼貼心的安排”。
這份貼心,早已融入常州的城市基因。張敬宇和家人本不是常州本地人,後來因爲“覺得這座城市待人親”,全家便陸續紮根於此。“常州不排外,特別包容。”她細數着這座城市的好:消費不高,房價友好,年輕人不用被高額生活成本壓得喘不過氣;產業更是“跟得上年輕人的腳步”,新能源產業勢頭正勁,到處都是機遇;更別說常辦的演唱會和太湖灣音樂節,“都說‘年輕人喜歡的事,就讓年輕人自己做主’,這種重視,我們看在眼裏,也覺得心裏踏實”。
如今,看着店裏來來往往的年輕人,聽着他們聊蘇超賽事、聊在常州的工作生活,張敬宇更篤定當初全家留下的選擇沒錯。“常州不是那種讓人有距離感的大城市,它會把‘方便’‘溫暖’藏在細節裏:免費的停車位、包容的就業環境、懂年輕人的娛樂安排,這不就是年輕人想安家的樣子嗎?”
從一家燒烤店的“意外出圈”,到蘇超賽事點燃的城市熱情,再到藏在細節裏的青年友好,常州正用自己的方式,寫下屬於“青春華章”的註腳。而張敬宇的故事,或許就是最好的證明:這裏不僅能讓普通人的小生意有機會站上大舞臺,更能讓年輕人找到紮根的底氣與熱愛的理由。
無錫隊球員蔡明哲:
從“太湖三傻”到四強榮光,逆襲路上唱着凡人的奮鬥歌
蔡明哲(左一)
“從墊底到四強,不是運氣,是我們大半年磨出來的底氣!”蘇超半決賽臨近,無錫隊球員、河海大學校友蔡明哲語氣堅定。這位白天在江蘇江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伏案工作的普通人,夜晚換上球衣奔跑的身影,恰是無錫隊“凡人逆襲”的最佳詮釋。這支曾被戲稱爲“太湖三傻”的隊伍,用團結與堅持,把積分墊底的開局,寫成了如今劍指決賽的奮鬥故事。
蔡明哲與足球的羈絆,早刻着“堅持”二字。早年他在江蘇舜天青訓隊錘鍊技藝,後來以高水平運動員身份特招進入河海大學,校隊的綠茵場是他課後最常去的地方。“河海的校訓教會我腳踏實地,不管是工作還是踢球,都得一步一個腳印。”如今,下班後仍會擠出時間保持狀態,“踢球不是年輕人才有的專屬,是刻在骨子裏的熱愛”。
無錫隊的逆襲,始於一場“不被看好”的開局。今年3月,球隊剛組建時,隊員們來自各行各業,磨合遠談不上順暢,場上跑位不默契,機會球抓不住,積分賽一度排在末尾,連隊員們自己都半開玩笑地認領了“太湖三傻”的稱呼。“一開始輸球很正常,大家心裏也急,但沒人抱怨。”蔡明哲回憶,訓練結束後,有人主動留下加練傳球,有人幫體能弱的隊友補練耐力,“有困難一起扛,沒什麼斤斤計較的,這就是我們的團隊”。
轉折點,藏在“不放棄每一次機會”裏。隨着訓練次數增多,隊員們的配合越來越默契,從前“抓不住的機會”,漸漸能穩穩攥在手裏。
“足球是圓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好。”蔡明哲說,球隊就像普通人的人生,有低谷也有高潮,關鍵是在低谷時不鬆勁。正是這份韌勁,讓無錫隊一路追趕,從墊底梯隊突圍,最終闖進四強,還多了個“蘇南榮光”的新名號。
如今,面對即將到來的半決賽,無錫隊沒有絲毫鬆懈。“我們不會辜負球迷的期盼,肯定全力以赴。”蔡明哲的話,也是整支隊伍的心聲。這支沒有職業球員的“草根球隊”,用大半年的奮鬥證明:所謂逆襲,不過是凡人帶着熱愛,一步一步把“不可能”踩成“可能”;所謂榮光,不過是一羣普通人並肩作戰,把“墊底的開局”,唱成了最動人的“凡人奮鬥歌”。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