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具身智能躍遷,人形機器人作爲這一領域的核心載體,被視爲推動工業智能化升級的"關鍵變量"。據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到2050年,全球“類人機器人市場”的價值將超過5萬億美元。中國憑藉完整的工業鏈、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政策支持,已成爲全球具身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的重要陣地。
在此背景下,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舉辦。此次大會,上海電氣攜衆多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領域最新成果亮相,並且重磅發佈全新首款自研人形機器人“溯元”。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在智能製造領域深耕經驗和多元工業場景優勢,上海電氣緊跟人形機器人產業演進,正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產品迭代和商業化落地,驅動複雜工業場景智能化升級,致力成爲國內領先的垂直領域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賦能工業升級,重磅發佈“溯元”人形機器人
7月26日,上海電氣在展臺重磅發佈自研人形機器人產品——“溯元”。以“工業基因·場景定製”爲開發理念,“溯元”的問世標誌着公司在人形機器人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身形與性能參數方面,“溯元”身高167釐米,體重50千克,身形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原理,能夠在多種工業環境中靈活行動;同時,全身擁有38個自由度,具備高靈活度和協調性,可覆蓋工業場景精細操作以及大幅度動作。在運動能力方面,“溯元”的行走速度可達5千米/小時,負重能力爲10千克,單臂負載2千克,能夠勝任搬運、裝配等高強度工作任務。在感知與運算配置方面,“溯元”全身配備激光雷達和雙目攝像頭,成品樣機具備自主導航行走能力,端側算力達275TOPS,強大的計算能力使其能夠快速處理海量數據,並部署大語言模型,實現人機交互、任務理解等功能,可高效完成識別、抓取和搬運等工作任務。
上海電氣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溯元”人形機器人已能夠順利完成箱體搬運場景,通過視覺識別算法,結合多關節協同控制,可自主識別、定位和搬運不同規格的箱體,自主完成搬運任務,大幅提升倉儲作業效率。上海電氣後續將深入拓展多元化工業場景的“人機協同、機機協同”智能化解決方案,以創新技術持續推動行業升級,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機器人服務。
智能製造破局,“靈柯”雙臂機器人亮相技能秀
以技術創新驅動高端裝備製造提質升級,關鍵在於落地應用。依託集團內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上海電氣建立了工業具身技能訓練場,賦予機器人工業技能,助其完成多樣化作業任務。此次亮相“WAIC裏技能大舞臺”的雙臂機器人“靈柯”就是上海電氣在機器人工業具身技能訓練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憑藉高精度操作、靈活協作和數據閉環能力,爲製造業複雜場景提供了突破性解決方案。
“靈柯”並非簡單替代人力,而是藉由雙臂協同、柔順力控等技術,幫助工人擺脫重複性、高強度勞動。在展示現場,機器人通過高精度力控和智能路徑規劃,高效完成了大型構件局部區域的作業,其模塊化設計支持快速切換打磨、探傷等工具,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5倍以上。此外, 基於空間網關技術,“靈柯”還與“青龍Wheel”異構機器人在舞臺上協同作業,展現出多機協同的“羣體智慧”,進一步驗證了其在複雜場景中的應用潛力。
上海電氣相關負責人稱,“靈柯”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其基於數據智能終端的“數據-模型-部署”閉環技術,以業務數據爲起點,通過清洗標註、模型訓練、落地應用及反饋優化形成完整鏈路。例如,在打磨任務中,機器人實時採集力反饋與視覺數據,在虛擬訓練場進行模型訓練,並將優化策略部署至終端設備,實現“採集-分析-再部署”的閉環循環,持續提升作業精度與適應性,持續的數據循環與模型迭代驅動機器人從“被動執行”向“主動進化”躍遷。通過標準化數據採集、虛實協同訓練與羣體智能調度,機器人“同事”的自我迭代能力將推動製造業從“剛性產線”邁向“柔性智能”,重新定義人機協作的邊界,爲工業智能化的未來描繪出一幅效率與價值共生的藍圖。
工業基因築基,驅動複雜工業場景智能化升級
佈局機器人產業,上海電氣並非“白手起家”,憑藉深厚的工業製造底蘊以及全產業鏈協同優勢,上海電氣通過自主開發人形和泛人形機器人,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與傳統工業製造裝備的互聯互通和共研共創。
據瞭解,目前上海電氣已構建覆蓋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機器人本體及下游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上游聯合多方合作伙伴進行關節模組、絲槓、軸承、緊固件等關鍵零部件研發;中游主攻人形與特種機器人兩大板塊,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技術高地、門類齊全的特種機器人開發應用平臺;下游建設虛實結合的工業具身技能訓練場,並構建原子技能庫,目前已部署10餘款構型各異的泛人形機器人,服務10餘個工業場景訓練,2個場景的解決方案已實現落地。
在此基礎上,上海電氣還通過多種路徑,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的深度融合。在上海市經信委、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的牽頭下,上海電氣聯合30餘家權威機構,共同編制發佈《全球工業人工智能導則》,旨在構建全球統一標準,推動製造業智能化轉型;推出AI智能體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可視化設計與編排工具,滿足設備故障排查、工藝優化、輔助設計等個性化需求;推出智能磨牀解決方案,採用具身智能體架構,通過多智能體協同網絡,實現磨削工藝的智能化升級;攜手中國聯通推出全球首發風電全生命週期AI解決方案,通過AI技術賦能的風電葉片智能巡檢與塔筒參數化設計。
叩響未來之門,錨定前進方向。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電氣將在已經取得的成果之上,持續攻堅人工智能賦能工業設計、工藝決策等方面的“卡脖子”技術,推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爲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高地注入強勁動能。(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