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歐洲豪擲數十億歐元佈局千兆瓦工廠,欲在人工智能領域逆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2025年7月29日,據CNBC等外媒報道,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的浪潮中,歐洲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將目光投向千兆瓦工廠的建設,試圖藉此增強自身相對落後的人工智能產業,以應對行業快速變化帶來的重重挑戰。

近幾個月來,人工智能工業化工廠概念成爲了行業熱議的焦點。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6月法國巴黎舉行的GTC大會上,着重強調了基礎設施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作用。他盛讚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在興起,並表示英偉達正積極與法國、意大利和英國展開合作,助力各國建立能夠創造收入的人工智能工廠。這一言論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行業內激起了廣泛的討論,進一步推動了相關概念的傳播與深化。

歐盟對這些千兆瓦工廠有着清晰的規劃藍圖,將其描述爲一個“動態生態系統”,旨在匯聚計算能力、數據和人才,共同創建人工智能模型和應用程序。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在人工智能規模化競爭的賽道上,歐盟長期落後於美國和中國。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在制定新立法方面行動較爲遲緩,這使得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政策制定和執行上往往滯後於競爭對手。同時,能源成本高昂、審批延誤以及電網建設亟待現代化等問題,如同沉重的枷鎖,嚴重阻礙了其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步伐。

儘管面臨諸多困境,歐盟並未放棄追趕的步伐。歐盟委員會負責技術主權的執行副總裁亨娜·維克庫寧向CNBC表示,歐盟的目標是將高質量的數據集、計算能力和研究人員聚集到一個地方。“例如,我們專注於人工智能的人均研究人員數量比美國多30%。此外,我們還有大約7000家初創公司正在開發人工智能,但它們面臨的主要障礙是計算能力非常有限。正因如此,我們決定與成員國共同投資這一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她說道。

迄今爲止,歐盟已投入100億歐元(約合118億美元)用於建設13家人工智能工廠,並投入200億歐元作爲超級工廠的初始投資,這標誌着歐盟所謂的“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共投資”。維克庫寧表示,歐盟已收到來自16個成員國、覆蓋60個地點的76份超級工廠意向書,對超級工廠的興趣“勢不可擋”,遠遠超出了歐盟的預期。然而,爲了使這些工廠能夠顯著提升歐洲的計算能力,私營部門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來資助這些昂貴的基礎設施。畢竟,這些超級工廠都是非常大的投資項目,它們的計算能力比最大的人工智能工廠強大四倍,每個項目都需要30億到50億歐元的投資。歐盟將尋求成立一個合作伙伴聯盟,然後在今年晚些時候正式啓動投資招標。

歐盟將這些設施描述爲人工智能公司的“一站式服務”,旨在模擬工業工廠的流程,將原材料轉化爲商品和服務。在人工智能工廠中,原始數據被輸入,先進的人工智能產品則是預期的成果。瑞銀股票研究分析師安德烈·庫克寧表示,它本質上是一個數據中心,帶有與如何採用該技術相關的附加基礎設施。“我們的想法是創建GPU(圖形處理單元)容量,基本上就是用GPU構建數據中心,可以訓練模型和運行推理……然後創建一個基礎設施,讓中小企業和無法自行構建的各方能夠使用它。”花旗銀行研究分析師馬丁·威爾基補充道,該設施的用途是其被指定爲人工智能工廠的關鍵。“你正在通過這些擁有驚人計算能力的芯片創建一個平臺,如果你把它連接到一個能夠提供電力並真正充分利用它們的電網,那麼世界就在你的腳下。你擁有這種強大的能力去做某事,但它的成功取決於你的用途。”

一些企業已經率先行動起來。電信公司Telenor於去年11月在挪威啓動了AI工廠,並開始探索此類設施的潛在用例。目前,該公司已啓動並運行一個小型GPU集羣,希望在擴大規模之前先進行市場測試。Telenor首席創新官兼AI工廠負責人Kaaren Hilsen向CNBC表示:“這一旅程始於一個信念——Nvidia相信每個國家都需要生產自己的智能。”希爾森強調,數據主權至關重要。“如果你想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創新,提高業務效率,那麼你就有可能將關鍵業務信息和敏感業務信息放入這些人工智能模型中,”她說。該公司正在與BabelSpeak合作,希爾森稱其爲ChatGPT的挪威版。這項技術可以翻譯敏感對話,例如其與邊境警察的試點對話,由於安全問題,邊境警察無法使用公共翻譯服務。希爾森表示,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智能革命”,“自主的人工智能工廠可以真正幫助推動社會進步”。

維克庫寧表示,該地區首家人工智能工廠將在未來幾周投入運營,其中最大的項目之一將於9月初在德國慕尼黑啓動。但對於超級工廠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功耗是一個關鍵問題。布魯蓋爾高級研究員貝爾坦·馬滕斯指出,建造一座人工智能超級工廠可能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但建造如此規模的發電設施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你想建造一座擁有數十萬塊英偉達芯片的最先進的超級工廠,你必須預計每座工廠至少需要消耗1千兆瓦的電力。歐洲電網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所有這些國家的工廠,還有待觀察……這將需要在電力再生能力方面進行大量投資。”瑞銀預測,由於需求飆升,全球目前已安裝的數據中心容量(85吉瓦)將翻一番。基於歐盟200億歐元的投資以及每家工廠運行10萬臺先進處理器的計劃,瑞銀估計每家工廠的容量可能在100至150兆瓦左右,所有設施的總容量約爲1.5至2吉瓦。數據顯示,這可能會使歐洲的總產能增加約15%——即使與目前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產能的美國相比,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增長。

歐盟與美國宣佈貿易框架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週日表示,美國人工智能芯片將爲歐盟的人工智能超級工廠提供動力,以幫助美國“保持技術優勢”。然而,馬滕斯對此持謹慎態度。他表示:“有人可能會說,只要有錢,這相對容易。從英偉達購買芯片並創建這些硬件工廠相對容易,但如何讓它運轉起來並具有經濟可行性則完全是另一個問題。”他認爲,歐盟可能必須從較小的規模開始,因爲該地區因成本原因無法立即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前沿模型。“我認爲,隨着時間的推移,歐洲可以逐步建立圍繞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模式,以達到這一階段,但這不會立即發生。”

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逆襲之路充滿挑戰,但其在千兆瓦工廠建設上的積極佈局和堅定決心,也爲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一絲曙光。未來,歐洲能否憑藉這些投資和努力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仍有待時間的檢驗。(文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