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9月22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論壇專業沙龍“文化智能新業態:產業賦能與創新路徑”在阿里巴巴北京總部舉辦。本次活動由北京市委網信辦承辦,朝陽區委宣傳部、朝陽區委網信辦、阿里巴巴集團、朝陽區互聯網行業黨委及互聯網協會執行,旨在深入探討人工智能開源技術文化與文化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路徑,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年度主題提供實踐案例與創新思路。
與通常的技術論壇不同,這場討論超越了工具層面,直指一個核心命題: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構建一個既能保障技術普惠,又能維護人文溫度的未來生態?
中國開源,從追趕到引領的十年躍遷
“在開源大模型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第一梯隊。”CCF開源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章文嵩的判斷背後,是中國開源生態歷經二十餘年發展的結果。
中國開源運動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最初以應用國外開源技術爲主。隨着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企業逐漸從開源使用者轉變爲貢獻者。
全球開源技術演進與中國開源發展呈現出兩條交織的軌跡。國際層面,從Linux到OpenStack,再到Hadoop、Spark等大數據框架,開源已成爲技術創新的主流模式。而中國方面,隨着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中國開發者羣體迅速壯大,目前已成爲全球第二大開源貢獻國。
“中國開發者的數量非常龐大,遠遠超過美國。”章文嵩指出,這種規模優勢爲開源生態的繁榮提供了土壤。“我們在生態應用、方法,甚至前期的訓練過程都有很大的空間,能讓中國的公司嶄露頭角引領世界。從應用需求場景來看,未來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引領世界。”
近年來,隨着大模型技術的突破,中美在AI開源領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美國公司如OpenAI、Google等傾向於保持核心模型的閉源,而中國企業則採取了更加開放的策略。
通義千問、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的全面開源,使中國在AI開源實踐上形成了獨特優勢。
數據顯示,通義千問系列在HuggingFace上的下載量持續位居前列,成爲全球最受歡迎的開源模型之一。DeepSeek、月之暗面等國產大模型的開源引發了OpenAI等企業的戰略調整。“我們整個發展是一種百花齊放的發展。”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陳渝說道。
數據開源與治理,下一代開源的核心焦點
“大模型的訓練數據集能否出現一個維基百科?”章文嵩提出的設想,提供了開源發展的下一個可能。
當前的開源大模型通常只公開模型權重,而訓練數據、訓練方法和過程仍被視爲商業機密。
這種“黑箱”模式不僅限制了技術的透明性,也帶來了數據質量、版權合規等一系列問題。
電子四院開源負責人楊麗蘊指出,當前AI模型開源協議尚未統一,缺乏針對大模型的標準化許可框架。“現有許可協議主要面向軟件領域,但模型開源不只是代碼問題。”
事實上,治理問題一直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點之一。楊麗蘊說道:“許可協議和AI BOM的建設發展都非常重要。”
數據版權風險已成爲行業發展的隱憂。阿里雲基礎軟件部負責人馬濤提到美國Anthropic公司與作家聯盟的和解案例:“數據的合法性、質量與倫理對齊,是AI開源能否持續的關鍵。”
小米AI平臺部負責人張鐸則從隱私保護角度呼籲立法跟進:“至少應該彈一個通知,詢問用戶是否允許數據被用於訓練。”他認爲,健康等敏感數據必須脫敏後才能使用,否則將帶來巨大風險。
在數據開源路徑上,章文嵩提出了“通用知識屬於全人類”的觀點。他建議構建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大模型訓練數據集,由人類共建共享。“這不僅能確保知識的普惠性,也能促進小語種等稀缺資源的發展。”
AI+文化,從效率工具到創作夥伴
如果說開源是技術層面的突破,那麼AI與文化的融合則是應用層面的跨越。沙龍下半場,多位來自文化實踐一線的專家分享了AI如何重塑文化創作與傳播的生態。
阿里雲智能設計部總經理李劍葉分享了與巴黎奧組委的合作案例。通過通義大模型修復歷史影像資料,讓歷史上的偉大女性運動員形象重新鮮活起來。“AI技術讓文化設計從‘人手創作’走向‘人機共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蔣紅斌則從教育視角指出,AI不是替代藝術家,而是幫助突破思維侷限。“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文明向度的創造者,而非技術工具人。”
AI正在成爲文化普惠的重要推動力。阿里文娛公益負責人陳豔玲展示了AI在無障礙文化服務中的應用。通過語音合成與字幕生成技術,視障觀衆可擁有“專屬解說電影”,聽障羣體也能享受“字幕助聽版”影像內容。
“科技不應冰冷,而應成爲人文關懷的載體。”陳豔玲表示,AI不僅提升了文化服務的效率,更拓展了文化的包容性。
在內容創作層面,像素綻放PixelBloom副總裁張祺分享了AI如何重塑生產鏈路。其產品AiPPT在全球獲超2000萬用戶,成爲文化內容高效創作的典型代表。“在1釐米的寬度上做100米深度的產品,是AI時代創業者的機會。”
清博元宇宙研究室主任柳春陽則認爲,AI讓內容創作實現“平權”。“好的內容創作不再侷限於專業機構,個人也能借助AI實現創意表達。”
治理挑戰:人機協同的未來路徑
隨着AI深度參與文化創作,一系列新的挑戰也隨之浮現。創作主體性的模糊、版權歸屬的界定、文化多樣性的維護等問題,都需要新的治理框架。
李劍葉認爲,AI擅長“規則的熟練掌握”,但真正的創造力源於“對規則的破壞與重構”。他舉例稱,其團隊爲頂刊設計的封面之所以被採納,正是因爲設計師提出了“尋找長得像0和1的病毒”這一AI難以自發生成的創意。
在版權歸屬方面,柳春陽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他建議將AI作爲第一作者,人作爲第二作者,並通過區塊鏈存證、創作過程記錄等方式明確各方貢獻。“如果AI生成了絕大部分內容,那麼版權歸屬應當反映這一事實。”
蔣紅斌教授則從更宏觀的視角指出,AI是“人類共同的科技產物”,未來的制度設計應超越現有版權框架。“人工智能在知識產權管理上對整體的人類是一次挑戰,需要建立新的規則體系。”
在技術倫理層面,多位專家強調了對齊安全的重要性。張鐸指出,需要在模型能力與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對最終提供服務的產品要有嚴格監管,但對開源模型本身不宜限制過嚴,否則會影響模型創造力。”
走向未來:左腦與右腦的協同共進
正如阿里研究院院長袁媛所言:“科技是人類的左腦,文化是右腦。只有二者協同,才能推動社會向更善治、更溫暖的方向發展。”
本次沙龍探討了AI時代技術開源與文化融合的路徑圖。在技術層面,中國正從開源追隨者向引領者轉變,通過更加開放的策略推動AI普惠;在文化層面,AI正從輔助工具升級爲創作夥伴,重塑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
全球視野下,中國探索的“技術普惠+文化融合”雙輪發展路徑,爲人工智能時代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鑑的發展範式。這種模式既強調技術創新的開放共享,又注重文化傳承的人文溫度,在效率與公平、創新與傳承之間尋找平衡點。
正如章文嵩所展望的,中國在手機、消費電子等多屏互動領域具有市場優勢,有望形成更多開放標準與開源實現,“真正讓中國在很多領域大有作爲,並引領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