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深處的文學礦脈:肖復興的北京敘事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在文學的廣闊天地裏,肖復興宛如一位執着的守望者,以回憶爲墨,用文字書寫生活的詩性。他的作品不僅承載着個人的成長記憶,更以兒童文學爲載體,書寫着美好溫暖的童年生活圖景。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網專訪了這位作家,聽他講述如何在兒童文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肖復興認爲,兒童文學是所有文學形式中最高級的一種,是一塊神聖的領地。他的創作之路始於童年時期的閱讀經歷,兒童文學爲他打開了通往文學世界的大門。“我最初的閱讀,從兒童文學開始,是她幫助我邁出人生最初的腳步,打下一生抹不去的底色。”他回憶道。

他的作品常常以兒童視角展開,但也不可避免地融入成人視角。他認爲,兒童文學並不以視角的平衡來定義,而是通過今天與昨天的對話,讓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共鳴。“我的兒童小說,寫的都是過去我自己的童年故事,也會不由自主地切入成人視角,更多是以今天和昨天做一些交流,希望孩子能讀,成人也能讀,讀出各自的味道。”

除了兒童文學,肖復興的創作涉及多種文學樣式,但他始終認爲散文是基礎,是一切文體的塔尖。“散文的寫作可以幫助我錘鍊語言,精簡篇幅,更可以以一種平易樸素的方式,避免小說情節的編造痕跡,能夠讓讀者感到親近和親切,相信並接受。”他強調,散文的寫作是文學創作的基石。

他的創作理念深受俄羅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影響。巴烏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反覆強調“文學,就是記憶”,這與肖復興的創作實踐不謀而合。“回憶,是作家的一種能力和基本功,比寫作方法和技巧甚至靈感更重要。”他說道。

肖復興認爲,寫作就是寫回憶,而回憶的力量在於細節與情感。“回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細節,二便是情感,而不是事無鉅細成爲囉囉嗦嗦的流水賬。”他強調,經過內心咀嚼和文學篩選的回憶,是一個作家的財富。

“肖復興京味童年”(含《新年的葉子》和《金色的草帽》)便是這種創作理念的體現。作品以真實的生活爲基礎,融入了老北京的文化與民俗,展現了生活的有趣與真實。“生活的真實和有趣,有時會比所謂文學虛構的胡編亂造,更有意思,也更能讓自己感動,讓讀者共鳴。”他說道。

肖復興的作品常常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對老北京文化的描繪。他認爲,好的文學寫作應該具有地域特色,兒童文學也不例外。“地理、歷史和民俗,這三者是和我的生活密切交織在一起的,不是憑空添加上去的。”他說道。

他的兒童小說多以北京前門一帶爲背景,尤其是西打磨廠的老街和粵東會館的老院。這些具體的地域背景,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真實感和親切感。“所謂北京的文化特色,纔會具體並帶有情感而不是抽象地表現,也纔會讓我們珍惜這樣和我們自己的生活密切關聯的文化。”他強調。

“肖復興京味童年”系列的新作《新年的葉子》聚焦於他自己的童年生活,融入了大量老北京的民俗與文化。這套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德國兒童文學作家迪米特爾·茵可夫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他的小說更注重童趣和童心,我覺得更接近兒童文學本質,而不是如今我們的兒童文學大量主題先行的所謂‘主題寫作’。”肖復興說道。

在創作過程中,他注重細節的挖掘與情感的表達,力求讓作品既有童趣,又有深度。“我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儘可能回憶兒時和弟弟姐姐有意思的、好玩的事情和細節,二是儘可能融入一些老北京的文化。”他分享道。

肖復興的創作是一場對童年記憶的深情回望,也是一場對文學本質的執着追求。他用文字記錄下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間,爲讀者構建了一個既真實又充滿詩意的文學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學的守望者。他的作品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關於童年、關於成長的故事,永遠值得被銘記和傳承。



Scroll to Top